首页 > > 61

匯控沽交行可能性评估

2015-02-23
来源:香港商報

  港银掀卖资产热潮

  匯控沽交行 可能性评估

  【香港商報網訊】近日港銀掀起售資產熱,繼恒生銀行(011)急於沽出興業銀行股份,盛傳中銀香港(2388)也有意出售南洋商業銀行,令人揣測曾持有不少內銀的匯控(005)會否沽出交行(3328)。分析指,交行對匯控打入內地市場的作用逐漸消失,加上匯控助客逃稅事件續發酵,不排除終結與交行逾10年的「聯姻」,以應付未來的訴訟罰款。香港商報記者林德芬

  2001年內地正式加入WTO后,外資銀行爭相參股內地金融機構,匯控以驚人速度,一年一家地將多家內地金融機構擁入懷。2001年,匯控率先入股上海銀行,獲得8%股份;翌年,再以6億美元入股平保(2318)。2004年,匯控以144.61億元入股交行,獲得19.9%股份,是當時外資銀行參股內地商業銀行金額最大的一筆交易,入股比例直逼監管機構允許的最高上限。

  2008年一場金融海嘯來襲,令匯控開始出售資產、收縮業務,以維持現資流。例如:匯控出售了旗下豐保險經紀公司,后來陸續出售包括新加坡、香港等地保險業務,總規模超過300億美元。其后,匯控更沽出多隻中資金融股,先后沽出平保及上海銀行股份,分別套現約727.36億元(港元,下同)及50億元,令中資金融機構淪為其「提款機」。

  今年是匯控與交行合作的第十一個年頭,在環球經濟不明朗下,會否促使匯控趁勢沽出交行?分析指,匯控可能與交行「合久必分」,以交行最新市值約2311億元計,估計若匯控全數沽出交行股份,可套現約460億元。

  獨立股評人黃偉康表示,匯控今年出售交行的股份機會頗大,因其始終非交行的控股股東,根本無法直接控制到交行。相反,匯控出售恒生的機會相對較低,因其作為恒生的主要股東,策略上沒有減持的需要。

  就匯控近日被揭協助客戶逃稅事件,會否促使匯控減持交行?黃偉康則不以為然。他指,現時匯控替客戶逃稅事件,所引發的一連串訴訟,相信最終罰款都是10億至20億美元,而匯控要應付這筆罰款綽綽有餘,對其資本不會構成巨大壓力,應從其實際業務考慮。

  匯控整合業務或減持

  「自匯控行政總裁歐智華上台后,匯控的資本充足率漸見改善,截至去年第三季匯控的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達11.4%,屬健康水平,因此若匯控真的減持交行,應該會從實際業務上的考慮出發。」黃偉康說。

  黃偉康續稱,歐智華上台以來,一直強調要精簡架構,在整合業務發展前提下,或促使其沽出交行。再者,內地已逐步向外資行開放金融市場,意味着匯控可靠自己品牌打入內地市場,加上交行對匯控打入內地市場的作用不大。

  匯控會否一次過沽出交行?黃偉康指,由於匯控持有交行的股份不少,未必能夠立即温到大買家「接貨」;若匯控出售交行股份,料傾向逐步減持,惟臨近業績期,於未來1個月減持的機會不大,最快也要待匯控公布業績后。

  交行長遠具發展空間

  訊匯證券行政總裁沈振盈則持不同看法。他指,現時匯控一級資本充足比率達11.4%,在環球銀行來說,屬充裕,未必會因此減持交行,再者,交行始終為其內地的策略性夥伴,長遠來計,仍然有很多發展空間。

  料匯控資本壓力不大

  投資銀行家溫天納則指,恒生剛剛才減持興業銀行的股份,有機會增派股息,那意味着作為恒生大股東的匯控也會獲派特別股息,這無疑間接令匯控增加資本,料匯控的資本壓力仍不至於要減持交行。不過,若匯控旗下瑞士私人銀行替客戶逃稅事件繼續發酵,引發多國都要向匯控追究事件,并引發更多訴訟及罰款時,那匯控到時真的可能會研究是否應減持交行。

  【拆局解碼】

  匯控高息70元可吸

  匯控(005)有機會減持交行(3328),是否意味着投資者可趁低吸納匯控,以憧憬套現交行獲利?分析則不大看好匯控未來股價,認為匯控難返回「紅底股」,但長線看好匯控的派息率,建議可考慮在70元水平吸納,作長線收息。

       股價暫難重返紅底股

  獨立股評人黃偉康指出,匯控股息率高達5.2%,屬高息率股份,若匯控股價跌穿70元,或會吸引長線基金爭持,料匯控股價支持位在70元水平,欲想博取高息,可在此水平吸納。不過,面對一連串訴訟罰款,即使匯控減持交行,料對其股價不會起大刺激作用,最多令匯控股價升至80元水平,匯控仍未能返回「紅底股」。

  訊匯證券行政總裁沈振盈則指,個人建議沽售匯控,因匯控的前景就是「問題多多」。匯控面對訴訟、洗黑錢等冲擊,勢令其未來的生意將更趨審慎,預期歐洲業務的不良貸款上升等,加上其資產質素或會變壞,美元強勁,歐元弱等,這里都影響到其盈利。

  沈振盈看淡未來經濟

  談及港銀併購潮會否再現,沈振盈指出,現時僅剩一家大新銀行(2356),已沒有多少。的確,仍然有不少內地銀行或企業希望來港收購香港銀行,但始終「貨源」已買少見少。還有,近年企業出售資產,多過買資產,相信是看淡未來經濟前景,因此先行套現。

  香港商報記者林德芬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