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普選特首的實際困難

2015-03-05
来源:香港商報

  周八駿

  關於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從2013年初戴耀廷拋出「佔領中環」算起,已持續爭論逾兩年;從2013年12月特區政府啓動首輪公衆諮詢算起,爭論也持續了一年多。各種方案歸結到一點就是:中央和反對派在香港政制發展到了普選最後關頭的地位之爭。

  不存在雙方認可人選

  全國人大常委會之所以在特區政府提出有關方案前就對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做原則規定,就因為香港是作為直屬於中央人民政府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的地方行政區域,可以普選行政長官是貫徹「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但必須確保中央對行政長官的實質任命權和確保行政長官向中央負責。「拒中抗共」勢力之所以力爭所謂「真普選」,就因為他們欲借助普選行政長官來擺脫中央對特區和特區政府的領導,變香港為獨立政治實體。上述道理在邏輯上是清晰的。但是,涉及普選產生行政長官的具體方案,就出現邏輯混亂。

  2月24日,戴耀廷在《明報》「觀點」版發表《回應陳弘毅教授「袋住先」說辭》,提出一個新主張:將行政長官候選人的「門檻」提高至必須取得提名委員會4/5成員提名,以確保反對派有「提名否決權」。換言之,此前,戴耀廷及其同志們是力爭反對派代表人物取得行政長官候選人資格以參與競逐行政長官普選,而今則改由反對派否決他們所不接受的人士、直至提名委員會產生3名為反對派所接受的行政長官候選人為止。相比較,「白票」設計是給予支持反對派的選民以否定他們所不接受的人士在普選中勝出的機會,而戴耀廷的設計是直接賦予反對派以機會來排斥他們不接受的人士取得候選人資格。後者對反對派之有利顯然超過前者,因而,對反對派也較具吸引力。

  然而,「白票」設計和「4/5出閘」設計均蘊含同一個前提:可以產生為反對派所認可的「愛國愛港」政治代表作為行政長官候選人並在普選中當選。證之香港政治現實,有沒有那一類政治人物?答案是:目前仍有,但今後未必。「目前仍有」是指:在所謂「建制派」中有那樣的政治人物。

  「但今後未必」是指:隨着香港政治基本矛盾愈益惡化,即使目前尚能保持「中立」的「建制派」政治人物一旦當選行政長官則必須在兩大對立政治陣營之間做抉擇。

  中立只會無作為

  今天,人們普遍認為,歷任行政長官缺乏政黨做後盾是他們管治權威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白票」設計和「4/5出閘」設計卻盼望香港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不具備明顯政治傾向,自然也就沒有特定政黨背景。今天,人們普遍期盼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能夠具備較高「認受性」,然而,「認受性」不只是體現於行政長官當選人在普選中的高得票,更重要的是,必須由他(她)當選後的較高管治和施政能力來維護。試想:一個經「4/5出閘」折騰或經「白票」篩選的行政長官當選人怎麽可能具備較高管治和施政能力?(請切記:我們是在討論2017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而香港具備資格的政治人物都必須已然為香港大多數選民所知悉。)

  因此,關於普選行政長官方案的邏輯混亂就在於:一方面,欲吸引反對派同意而成事,另一方面,又指望普選產生具備管治權威和施政能力的行政長官。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邏輯混亂?因為脫離香港政治實際。具體而言,是對香港政治基本矛盾不可調和的本質屬性缺乏理解,是對香港政治人物的政治面目和才幹估計不準確。自2008年第四屆立法會選舉以來,香港浮現若干標榜「中立」的政治人物,若干政治團體企圖遊走兩大對抗政治陣營之間。他們可以選擇那樣的生存方式,卻絕對不可能因此問鼎行政長官。

  香港社會愈益嚴重政治化,「佔中」加劇社會政治兩極化,對傳統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造成嚴重困擾。政務官出身的「問責官員」必須做政治抉擇,何況欲競爭行政長官者。更重要的是,香港管治困難不只是缺乏全面準確領會「一國兩制」的政治人才,而是還缺乏一系列制度配套,但普選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