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兩桶油「聯姻」傳聞是南北車鬧的

2015-03-09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為“共和國長子”,關於央企最熱的話題是什麼?有要求隱去單位和姓名的券商策略分析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當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這一度引領了市場。”

  不過就近期消息看,最熱的話題可能還是央企與央企間的整合及相關的種種傳聞。3月5日,中國軌道交通車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中車”)離正式掛牌運營再進一步——市場消息確認,全球市場份額排名前列的中國軌道交通製造商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北車”)合併事宜已獲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國務院國資委”)批准。

  稍早前,另一個被傳出企業整合的核電領域,亦傳來國務院國資委委任“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董事長王炳華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總經理陸啟洲共同擔任聯合重組小組的組長,主導合併事務的推進”的消息。

  然而,核電領域的整合或不是央企間整合的終點。就在近日,市場傳出了央企間整合更大的一個傳聞。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在中國領導層要求下,官方經濟顧問正研究整合大型國有石油公司的可行性。官員稱,一個方案涉及合併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下稱“中石油”)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下稱“中石化”),另一個方案包括合併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海油”)和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稱“中化”)。

  “是否及何時推進不同的合併計畫,並沒有做出決策的時間表。”《華爾街日報》強調。

  在部分石油行內人士看來,中石油和中石化合併“是令人激動”的消息。一項數據是:一旦兩家公司合併,將產生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合併後的公司至少在短期內能夠控制中國絕大部分的陸上油氣生產,並將擁有數千億美元的總資產”。

  “或許,傳聞並不是空穴來風。僅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考慮,中石化和中石油合併,或能提高效率,將上游勘探開採、中游煉化和下游零售都補強,甚至,能匹敵埃克森美孚這樣傳統的石油‘霸主’。”上述券商分析師認為,“但問題是,就像外媒說的那樣,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有時間表。且央企間合併及整合,遠不是一個傳聞就能迅速搞定的。”

  “與其他的石油業內人士都聊過,他們都沒聽說馬上要整合兩家企業。”能源專家林伯強[微博]同樣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方向正確,但可操作性暫時不大。”

  針對傳聞,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對外回應稱,“既然是‘傳聞’,你說它是真的嗎?”但針對“兩桶油”是否與中海油合併的傳聞,傅成玉對媒體的回答是“不知道”。

  截至發稿,中石油從高層到新聞發言人始終未對外回復合併傳聞。《國際金融報》記者詢問一些中石油的基層員工,他們亦表示“吃驚”,並堅持認為“這不太可能發生”。

  分拆到合併

  就全球範圍看,石油行業內企業間的整合一直在進行,尤其是當市場低迷之際。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老一輩石油人肯定記得“石油七姐妹”:與老洛克菲勒創立的石油帝國一脈相承的3家企業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起家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德士古和海灣公司,還有總部位於歐洲的殼牌公司和英國石油公司(BP)。

  隨後的20年時間內,曾經的“七姐妹”間不斷整合,如埃克森和美孚成為了如今全球市值最高的石油企業埃克森美孚;雪佛龍與德士古2001年成功“聯姻”,意圖挑戰“霸主”地位;更早前,海灣公司的資產早就分別出售給了雪佛龍和BP,且BP上個世紀末與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合併案一度是能源行業最大的並購案。

  不止如此。就在去年年底,市場還傳聞殼牌會收購BP,因為,BP目前盈利率降到同行最低水準,“就此,BP很可能成為下一個收購目標”。

  這期間,相較而言,中國石油企業的動向卻似乎比較小。歷史上看,1982年和1983年,中國分別成立了中海油和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中石化集團前身),但兩大企業兼具行政職能。1988年,中國撤銷石油部,被撤銷的部門被改組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即現中石油集團前身。

  緊接著,與其他央企一樣,上述3家石油企業進行了地域式分工。公開信息顯示,“當時的中石油成立並由石油部、化工部及地方政府分得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的上、中、下游業務而形成,但以上游業務為主;中石化是由石油部、化工部及地方政府分得黃河以南的華中、華南和華東的石化地區上、中、下游業務,但還包括燕山石化、天津石化,但以下游業務為主;中海油由石油部分得沿海地帶及近海的上游業務,主要為海洋石油勘探與開發。”

  這之後,市場很少掀起波瀾。直到2013年底,深陷反腐風波的中石油突然出現傳聞:分拆。比如,當年12月12日,就有媒體援引一名接近中石油人士的話稱,目前中石油內部流傳的方案有很多,但據產業鏈分拆的方式“被譽為最有可能的方案”,即“將企業的上中下游全部打斷,成立幾個專業公司”。

  分拆傳聞出現後,中石油對外進行了闢謠,且不久即被市場淡忘。然而,一年多時間後,市場卻出現了相反的傳言——合併。

  《華爾街日報》在中國農曆大年三十披露,在中國領導層要求下,官方經濟顧問正研究整合大型國有石油公司的可行性。官員稱,一個方案涉及合併中石油和中石化,另一個方案包括合併中海油和中化集團。但是否以及何時推進不同的合併計畫,並沒有決策的時間表。

  官方否認

  “一年多前說‘分拆’,現在說中石化和中石油合併,或中海油和中化合並,歸根到底一個背景,都是中國南車和北車合併鬧的。”林伯強說,“比如,有人會說,南車和北車都合併了,為什麼石油企業不能?也聽到一個觀點:兩家企業合併,能做大做強。”

  截至目前,對於傳聞,中石化官方一直都予以“否認”。

  “過年被逼問結婚,一上班被逼問合戶,還能愉快地玩耍嗎?”對此,中石化官方微博“石化實說”調侃。

  中石化發言人呂大鵬回應稱,“第一,我們內部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事。第二,我們的原則是對傳言不作評價。因為是外媒傳出來的,他們可能有自己的資訊源,這個我們不是很清楚。”

  記者瞭解得知,對於中石化來說,今年本有遠比合併更重要的事要做——呂大鵬此前就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今年是中石化很重要的一年,“如果說去年大家都在熱議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那只是鋪墊,而今年,你可以看到更多動作。這才是真正地拉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帷幕”。

  傅成玉也直截了當地對外回應,“既然是‘傳聞’,你說它是真的嗎?”

  《國際金融報》記者又詢問了數位券商分析師和業內人士。其中,一位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很多年前,市場曾出現過這樣的聲音,但並不大。這回,應該是又在新的背景——南北車合併的情況下,又被拿出來說了一把。但就我所瞭解和接觸的範圍,除了看到了外媒的報導,暫時根本沒有合併的實質性動作。”

  緊接著,記者又登陸了中石油的官方網站。但不管是領導動態還是集團新聞欄目中,都沒有看到與合併有關的任何字眼。

  對於傳聞,花旗銀行分析稱,2013年,中國政府研究了建立國家石油管道公司的可行性,但提議被否,“我們認為,政府經常會研究改組工業結構的途徑,但這並不意味著提議必然會有行動”。

  有必要嗎

  事實上,不管官方有沒有表態,對於合併傳聞,市場本就爭議頗多。綜合各方面觀點,一方面,有分析認為,兩家公司合併,將打造成一家足以和埃克森美孚相抗衡的企業;另一方面,卻有分析稱,合併涉及到壟斷等方方面面,短期實施的難度太大。

  比如,《華爾街日報》分析,合併有助於提高效率,“中國經濟愈發受到產能過度拖累,製造業公司通過降價相互競爭引發了這一問題”。《華爾街日報》還舉例,“去年10月,政府宣佈南車、北車合併方案,目標是創建能與德國西門子和加拿大龐巴迪進行競爭的公司。”

  知情官員還稱:“這些公司間的爭鬥愈發激烈,這導致很嚴重的浪費和低效。”

  “國際油價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被腰斬,加劇了以上問題。”《華爾街日報》引述上述官員的話稱,合併有助於精簡冗員和項目,減少浪費,“我們希望創建大型中國品牌,這能有利於海外競爭,並打造自己的埃克森美孚”。

  對此,熟悉中石油的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海外市場,“三桶油”還是能很好地不觸碰對方利益,並沒有產生像南車和北車那樣在海外市場產生惡性競爭,且三家企業本就分工明確——中石油本就是勘探領域的“老大”,中海油多數專注於海上油氣業務,中石化在原油買賣中做著自己的貢獻。

  “同時,與其期待通過合併產生中國的埃克森美孚,還不如等待‘中石油們’日益做大。”上述人士稱。

  華爾街投行Jefferies懷疑中國政府真的會實施上述合併方案。該投行稱,合併傳言“更多地是頭腦風暴和打破常規的一種思考,非切實可行的計畫”。

  Jefferies尤其強調,中石油的規模“足以與埃克森美孚展開競爭”。“中石油集團從資產角度來看規模看,已超過埃克森美孚。如整個集團的產出在2013年超越了埃克森美孚。”Jefferies稱,“據估算,2013年中石油探明儲量高出埃克森美孚50%。除了上游資產,中石油在美國的管道資產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

  Jefferies還稱,中石化產量和地下儲量價值超過康菲石油,且目前已佔據中國47%的煉油市場。

  花旗銀行則認為,“兩桶油”合併不太可能提高其針對國際石油巨頭的競爭力。“規模不是影響其競爭力的主要障礙,以全球標準看,兩大石油公司規模已很大。以市值算,中石油全球排名第二,上游業務僅次於埃克森美孚。此外,中石油和中石化合併不太可能提高效率。”花旗銀行認為。

  “站在細節的角度,整合的難度大了點。”林伯強認為,兩家公司都是“一體化”公司,資產和人員都“多得驚人”,“短期內操作,根本不可能快速實現整合”。

  中國經濟學會理事、經濟學博士劉滿平也撰文稱,從微觀角度看,國內石油企業合併實際操作相當困難,“一是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目前規模龐大,職工眾多,涉及80多萬人,管理複雜,人員分流和安置將成為巨大負擔;二是中石油、中石化兩家企業效益不一樣,經營治理模式、特點有差別,且兩家企業都是上下游一體化的油氣公司,在各大業務領域都存在嚴重的重合”。

  “一旦兩家企業合併,帶來的恐怕不是1+1>2的效果,反而可能要花大把精力去整合各大業務板塊。”劉滿平認為,另外,資本市場不允許,“從資本市場上看,這種簡單合併需要經過股東會批准,國務院國資委都是‘兩桶油’的最大股東,在合併投票上是沒有投票權的,其他大股東基本上是外國人,他們難以完全同意”。

  壟斷懸疑

  事實上,“兩桶油”合併最大的問題還是壟斷。《國際金融報》記者在此前的採訪中,曾有多位專家詬病兩家企業的壟斷,並一直強調要打破這種壟斷。

  “合併有悖國有企業改革目標。”花旗銀行稱,如果合併,中石油和中石化將佔據中國上游O&G生產份額的77%、冶煉產品的79%、零售石油的90%,“國企改革的一個目標是增進私人參與、加大競爭,兩公司合併顯然有悖這一目標”。

  “中石油和中石化加起來約占中國油氣產量的85%、煉油和行銷的75%,及中國天然氣管道的約100%市場份額。”Jefferies的資料與花旗相差無幾,且觀點也基本類似,這種“雙寡頭”局面阻礙了創新,比如,要葉岩氣有什麼用?同時,還推高了行銷利潤率。

  “中石油和中石化現在不是‘太大而不能倒’,恰恰是‘太大而無法控制’。”Jefferies稱,“打造一家規模更大、更具壟斷性的全國性石油公司將是一個巨大錯誤。”

  “像這樣的集中情況,不太可能促進能源產業形成一個競爭環境,實際上更有可能導致業務壟斷。”路透社也稱,這兩家公司合併後的龐大採購勢力,有可能在與原油供應商的談判上取得更大議價能力,“但這是否足夠抵銷成為龐大企業的潛在問題,令人存疑”。

  “說到底,關鍵在於中國當局促成這樣一宗合併案的動機為何,特別是這似乎直接抵觸了當局的許多明定目標。”路透社認為。

  中國能源網首席資訊官韓曉平此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在中國能源市場,僅靠一兩家企業做大、做強並不可行。目前的條件下,至少要先讓三大企業間形成強烈的競爭關係。有這種關係的存在,才有利於推動今後的市場競爭,並一定程度上推動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公司更多地按市場規律辦事。”

  “如果你的關注點是境外市場,當然希望整合,因為這會提高海外競爭力。但如僅考慮到國內市場,競爭更多會更好,競爭提高效率。”林伯強說。

  劉滿平撰文稱,目前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領域改革,總的方向是打破壟斷,進行市場化改革。一個有著多個競爭對手的市場,才能有效進行市場化改革,“1998年的石油大重組既是市場化改革的舉措,也是打破壟斷的舉措。大重組之後形成的三大石油公司儘管依然很壟斷,但也帶來了市場活力”。

  劉滿平還說,中石油與中石化本來就是由原來的石油工業部分拆而出,現在再次合併相當於推翻了原來的改革思路,也與國際上打破壟斷引入競爭不相吻合。“如果合併,原來出臺的管網設施公平開放、油氣管網和儲存設施建設面向社會資本開放等眾多政策措施將成為空談,毫無作用。”他稱,“而且,未來在收購國外油氣資源或企業時,很容易被其他國家認為是國家行為,從而以國家安全為名拒絕,不利於中國石油企業推行對外走出去戰略。”

  “不得不考慮輿論。”前述熟悉中石油的人士則稱,“一旦確認合併,市場的反對聲音會很大,這有一定的可能會讓決定合併的決策者們左右為難。”

  該怎麼整

  在野村證券分析師關榮樂看來,中國重組石油行業的方向正確,亦有利於中國油企海外發展和提升盈利效益,“但合併的落實時間可能較為漫長”。

  既然“方向正確”,卻又遇到“壟斷質疑”、“整合難題”等,那麼,中國能源企業的改革方向到底在哪兒?

  對此,路透社稱,“如果改革國企以提高競爭力和效率,是至高無上的目標,那麼中國當局與其進行超級合併案,更好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考慮出售資產,將兩家公司的龐大業務合理化。”

  有消息稱,有關方面研究過關於中石油中石化的問題,“不過,並非是把兩家公司簡單地合併起來,而是業務板塊的整合”。消息稱,具體是,“你的某部分業務給我,我的某部分業務給你。但目前只是研究,是否形成方案還不確定”。

  “業務整合確實是方向。但問題還是:類似的這種整合同樣不太容易,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林伯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直言。

  “即使硬要對國有石油企業進行合併重組的話,建議可考慮中海油和中化的合併重組,因為相比中石油、中石化的合併,中海油和中化的業務更具互補性。”劉滿平稱。按《華爾街日報》的說法,中化和中海油的整合是“另一種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怎麼整合不只是中石化和中石油面對的問題,其他由南北車合併效應帶來的央企間整合同樣值得借鑒。事實上,就在中石化和中石油合併傳聞出現前,一度出現了中國電信[微博]和中國聯通合併的傳聞。但這同樣被工信部和中國聯通[微博]予以了否認。

  業內人士認為,央企與央企間如何在壟斷和互補性方面尋找到真正的平衡,並考慮從基層員工到國家戰略的各方面影響和利益,以此,才能真正地看清合併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