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6

超七成常用中藥材價漲逾2倍

2015-03-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藥材價格近年波動劇烈 政協委員再提建立收儲制度
 
  近年來,中藥材價格跌宕起伏備受關注。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公開呼吁以收儲制度來防止中藥材價格過快上漲。
 
  中國中藥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4年,中藥材價格指數由2700點上漲到6600點,常用藥材金銀花、板藍根等每公斤售價分別從27元、3元左右最高漲至360元、30元,70%~80%常用中藥材價格上漲2倍以上。
 
  在此背景下,自建種植基地已成為制藥企業應對原料上漲的主要解決辦法。目前擁有中藥材種植基地的上市公司在20家以上,然而GAP(中藥材生產規范)種植流程的嚴苛要求也令不少企業不堪重負。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副主任、中藥材天地網副主任蔣爾國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藥材收儲是可行的,但要避免抬價、過剩等問題,要讓市場規律發揮作用。
 
  藥企自建種植基地
 
  2010年,太子參價格一年內上漲10倍。不過好景不長,2011年,太子參價格下跌超五成。不僅僅是太子參,其他中藥材價格“過山車”般的行情仍在發生。
 
  昨日(3月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西部最大的中藥材批發市場成都荷花池中藥材市場,盡管地處遠郊,但偌大的市場內的商鋪幾近租滿,隨處可見顧客與商家談價的場景。
 
  記者與多名藥材經銷商交流發現,近年來由于藥材價格波動大,這門生意并不好做,利潤空間還在不斷收窄。
 
  多家批發商表示,近年來不少中藥材價格上漲數倍,如西洋參由200~300元/千克漲至600~700元/千克,何首烏由7元/千克上漲至30多元/千克。不過,也有些品種,如元胡、玉竹、山茱萸等藥材價格卻出現不同幅度下跌。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藥材批發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這兩年不光是他一家,整個行業的銷售情況都不太樂觀。
 
  價格的變幻莫測也令制藥企業苦不堪言。“對藥企來說,中藥材價格上漲將加大他們的成本壓力。在我國藥品限價、降價政策下,藥企利潤空間也在不斷壓縮。”中國中藥協會王姓人士擔心,該現象可能導致部分中成藥停產,對中藥產業發展極為不利。
 
  記者調查發現,面對如坐“過山車”般的中藥材價格走勢,目前有超過20家上市公司已選擇自辟種植基地。“我們在銅仁已建了1萬多畝丹參種植基地。”信邦制藥一名高管表示,自建種植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應對原料價格波動給生產帶來的影響,但也面臨著GAP種植規范的考驗,無形中加大了企業運營成本。
 
  重慶一家大型中藥企業人士亦向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只有國家盡快建立中藥材收儲制度,抑制中藥材價格波動幅度,才有利于整個行業發展。
 
  中藥材收儲制存爭議
 
  事實上,自2011年以來,建立中藥材收儲制度便被業界專家多次提及。2011年發布的《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也明確提出,要建立中藥材重點品種儲備制度。
 
  2011年5月,國家有關部門便開始對大宗中藥材進行戰略儲備事宜開始調研,但因收儲備制度存在爭議,至今仍然沒有實質性舉動。
 
  業內人士認為,中藥材收儲制度多年難產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可操作空間還有待推敲。
 
  蔣爾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推行中藥材收儲的難度比較大。他認為,對于供大于求的藥品,如三七收儲的話會再擴大產量,致使過剩加劇。對于高價的藥材進行收儲,短時間內會導致其價格上漲,“不僅沒幫助,反而適得其反。”
 
  上述批發商同樣表達了對藥材收儲風險的擔憂。“對于產量大的藥材來說沒什么影響,但產量小、價格高的藥材,批發商們收儲后會壓貨并等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后再伺機出手。”
 
  此外,收儲制度本身也頗受爭議。去年9月,國家正式取消了實行3年的棉花收儲制度。有觀點認為,收儲制度干預了棉花的市場價格,導致企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過剩的棉量無法消化,產能過剩逐漸加劇。
 

  前述中國中藥協會王姓人士亦認為,“中藥材屬于農產品,具有生產分散性和自發性的特點,收儲制度僅能在生產后對產品進行調控,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和需求之間的不平衡。”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