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手腕爭奪戰 蘋果能否改寫智能穿戴生態圈?

2015-03-1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核心提示:2015年3月10日淩晨1點,蘋果公司2015春季特別發佈會在美國加州三藩市舉行。與往常類似,蘋果公司的CEO蒂姆•庫克為世人介紹了一款全新的產品——Applewatch

  這是自蘋果公司的靈魂人物約伯斯去世後,由蘋果新掌門人獨立推出的第一款產品。發佈會上的Applewatch賺足了眼球:支持者認為這款產品將延續iPhone及iPad的傳奇,反對者則認為這將是蘋果走下神壇的開始。

  不論如何,蘋果新產品的出現,的確引爆了市場對智慧可穿戴設備這個領域的關注。在這個領域,幾乎所有的電子消費行業巨頭們,以及看到市場前景的中小企業都在謀篇佈局。很顯然,在走過了PC時代,移動端市場也日漸觸頂的當下,人們亟需撲向一個靠譜的新市場。

  北京時間3月10日淩晨的蘋果春季發佈會上,蘋果發佈了運動版、普通版、Edition三個版本的AppleWatch。新產品融入了手錶、通訊、健康等多項功能,錶盤可根據喜好任意切換,可添加天氣、提醒等實用資訊。AppleWatch的電池續航能力為18小時,並將採用剛剛發佈的iOS8.2系統。

  蘋果推出的智慧手錶包括鋁殼、不銹鋼殼和金殼三種,其價格隨著錶殼和所選擇錶帶的不同而變化,從349美元到15000美元不等。

  在蘋果之前,LG和華為等公司已搶先發佈了智慧手錶產品,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競爭正日趨激烈。市場研究公司IHS預計,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在2018年將達300億美元,超過2013年的三倍。

  然而,此前市場上的智慧手錶雖獲得了大量關注,實際銷售卻不盡人意。智慧手錶的介面、作業系統、續航、交互等硬性需求,都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看,蘋果推出的智慧手錶能否繼續iPhone及iPad的輝煌,將很大程度上改寫智慧手錶業的格局。

  生態系統之爭

  事實上,AppleWatch連“影子都沒有”的時候,就已經在深遠的影響著智慧手錶行業。各大廠商為了能在它面世之前佔領先機,急急忙忙地推出了自家的產品。眼下,三星、LG、摩托羅拉和華碩等廠商均已推出智慧手錶產品。

  今年的MWC2015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華為、HTC等智慧手機廠商紛紛發佈了旗下首款可穿戴設備。除了各大巨頭,國內不少中小創業者也紛紛湧入這一領域,希望借著智慧硬體的浪潮,成為這一新興行業的領導者。

  眼下,華為等智慧手錶廠商採用的是由谷歌開發的AndroidWear系統,即Android作業系統的可穿戴設備版本。去年3月,穀歌便推出了這一系統。據悉,在AndroidWear上運行的應用可以連接到其他Android設備上,並可以使用現有的Android通知系統。這意味著,開發者可以根據現有應用修改出適用于智慧手錶的應用。

  不過,在蘋果推出智慧手錶後,一場基於WatchOS與AndroidWear的生態系統大戰似乎不可避免。

  在理想狀態下,通過事先推出AndroidWear系統,穀歌能在智慧手錶領域的競爭中超越蘋果,拔得頭籌。但實際情況並不樂觀,除了幾家大的廠商,國內目前採用AndroidWear系統的智慧手錶生產廠家只有華為。

  AndroidWear在中國的缺席,原因也很明顯——AndroidWear上搭載的Google服務無法使用。換言之,AndroidWear並未在國內落地。不僅如此,穀歌將吸取過去Android系統失控的教訓,親自控制AndroidWear的使用者介面和軟體代碼,不再允許硬體廠商對其進行深度定制,從而加強對系統的管控。

  這種情況下,國內各個智慧手錶廠家只能各成一統。“目前,智慧手錶的作業系統非常不規範,大家還是將用於智慧手機、平板上的Android系統移植到智慧手機上,或是自己研發系統。”智慧手環生產商卓旗電子創始人劉超告訴記者。

  據劉超稱,國內廠商生產的智慧手錶往往功能簡單,大多設置的是與運動健康相關的功能,以及郵件、來電通知等。“由於產品本身就十分簡單,因此用什麼系統都無所謂。”畢竟,基於AndroidWear系統進行開發無法做許多修改,而一些廠商為了追求某些個性化體驗,便自己開發作業系統。不過,這些自主研發的系統通常功能單一,沒有擴展性,不支援協力廠商應用。

  而對蘋果而言,其攜手協力廠商硬體廠商共建生態的可能性很小,它通常採取的是軟硬結合的戰略,以出售硬體盈利。從這個角度看,蘋果的生態系統只能籠絡一批APP應用的開發者。

  據瞭解,就在蘋果手錶發售前的一個月,已經有21名AppleWatch的開發者公佈了合計20款APP,包括健身追蹤、滑雪、智慧家居、提升工作效率、顯示汽車電量等方面的應用。

  國內廠商搶跑

  儘管當下的智慧手錶市場聚集了多家競爭者,但三星、摩托羅拉、LG等廠商早先推出的智慧手錶,所獲的市場反應平平。這些產品擁有非常高的關注度,但市場的慘澹卻並未因此而改變。有資料顯示,2014年,全球智慧手錶出貨量僅有460萬台,而同期智慧手機的出貨量已經達到12億台。

  “應該說,智慧手錶的需求還沒有打開,”劉超稱,“2014年,人們對這個領域的關注度很高,但使用度很低。到了今年,人們會嘗試著去購買智慧手錶,但顯然傾向於買價格較便宜的那種。通常,誰會花2000元去買一塊電子錶呢?”

  他同時表示,市場上一些功能較複雜的智慧手錶銷路並不佳,因為它們只是將手機上的應用照搬到了手錶上。不難想像,在手錶那麼小的介面上,並不適合操作很多複雜的功能。相反,那些賣得好的智慧手錶都是功能簡單的產品,一般由手機上的APP完成較複雜的工作,而智慧手錶往往只是起到提醒通知、顯示時間的作用。在劉超看來,許多人對智慧手錶的心理預期,也僅是幾項簡單功能。

  “即便如此,這樣的功能依然很雞肋。許多智慧手錶每天都要充一次電,如果不充電就用不了。試想一下,如果每天要充電才能看時間,這樣的用戶體驗顯然不佳。”劉超說道。

  在機智雲總經理黃錫雄看來,智能手錶的“叫好不叫座”,與其外形及定位有關。通常,人們把手錶當做一種時尚飾品,商務人士更青睞高端的瑞士表,而年輕人則偏向Swatch一類的時尚表。相比之下,智慧手錶的外形並不討巧,因此無法俘獲消費者的芳心。

  細細數來,如今各個品牌的智慧手錶雖搶先出了風頭,但在銷售方面並不激進。不難理解,這些產品或外表不夠酷,或交互不方便,或功能不豐富,人們甚至覺得智慧手錶只是廠商臆想出來的偽需求。有業內人士稱,目前大家都看好智慧手錶,但怎麼賣?是當電子產品賣,還是當奢侈品賣,大家似乎都在等待蘋果產品作為“風向標”。

  黃錫雄指出,其實業界都在等著蘋果智慧手錶的發佈,再進行模仿學習,比如在續航能力、外表、重量上改進,以形成差異化的競爭。

  用劉超的話說,智慧手錶行業還處於早期,品牌多,但上規模的少;產品樣式多,但會不會成為剛需,有沒有爆款出現,當下還是未知數。正因為此,蘋果手表面市後能否打破智慧手錶市場的低迷狀況,備受業界關注。

  “蘋果推出智慧手錶,總體來說是一件利好,因為能激發大眾對這一品類的需求。”劉超稱,“而未來跟巨頭競爭,就只能從成本上下功夫,走廉價路線。”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