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7

創業板淪為炒家啤殼工場

2015-03-17
来源:香港商报
  近日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新股都大幅波動,很多均涉及造市及賣殼等,濫用創業板上市機制,引來散戶及投資界的批評。有人詬病監管當局監管不足,創業板成為市場財技高手造市溫快錢的地方。
 
  本來香港創業板是為高新科技或創意企業,提供一個融資渠道,效法美國矽谷,制造出蘋果及谷歌的神話故事。不過創業板至今卻變成財技高手「啤殼」工場。
 
  濫用全配售機制
 
  創業板上市條件寬松,只要企業有兩年經營歷史,及有至少2000萬元現金流,蝕本公司也可以上市,而且可以全配售上市。最容易被人操控及濫用是全配售機制,上市公司以配售方式,把股份分配給自己友圍飛,然后上市時大幅炒上。例如2014年9月29日上市的壹照明(8222)上市配股價是0.5元,首日最高炒至5.52元;今年2月16日上市的惠陶集團(8238)招股價是0.37元,首日最高炒至6.1元;2月23日上市的駿東控股(8277)招股價是1.20元,因為沒有街貨,全部落在自己人手上,最高升至12元。散戶加入炒賣,立即中計。到3月13日駿東收市1.32元,比最高價跌89%;壹照明3月13日收報0.54元,比最高價跌90%。最離譜的是2月12日上市的愛特麗皮革(8093),在3月5日從開市6元急跌至收市0.75元,單日跌88%。發行股票的內幕人士除鎖定股份外,都可在高價套現,后來追貨的散戶都蝕入肉,對散戶極不公平。
 
  現時創業板殼價值3億元
 
  這些創業板股票不單容易操控股價,上市目的不是在融資經營業務,而是志在賣殼。好像2013年2月25日上市的羅馬控股(8072),以0.30元配售上市,一年內竟炒高至8元,上市一年后賣殼。現時創業板的殼價值3億元,而且求過於供。有需求便有供應,現金市場成為制造創業板殼股的工廠,供應市場需求。內幕人士上市時賺股價,然后再賣公司賺殼價,一年可以賺幾億至10億元。主要問題是全配售機制令人容易操控股價,要杜絕濫用這機制,需要采取公司招股方式。要防止賣殼,需要把主要控股股東鎖定期延長至兩年以上。創業板不應成為財技高手溫快錢的地方,是要扶持高新科技及創意的新企業。
 
  不是所有創業板股都是不務正業,也有些公司默默耕耘造出業績。上周有兩間創業板公司申請轉主板,他們是2013年12月9日上市的內企鼎豐集團(8056)及2003年11月10日上市的香港企業龍杰智能(8210)。
 
  鼎豐龍杰成功轉主板
 
  鼎豐是內地專注微企貸款的財務公司,專注五大業務:融資擔保、典當貸款、融資租賃、委託貸款及融資顧問。2014年收入升55.2%至1.18億元人民幣;全年純利更升81.5%。鼎豐業績符合主板要求,轉主板是理所當然。這是少有的創業板企業能專注拓展業務,而不是急於炒股賣殼賺快錢。
 
  龍杰智能在2003年上市,主要業務是生產智能支付卡及智能身份證。最著名的業務是供應香港居民的智能身份證,最成功的業務是為菲律賓最大商場SMGroup旗下數十個商場提供百多萬張購物優惠卡。集團至2014年才能符合轉主板的要求。
 
  香港政府投資大量資源於高新科技創業公司,在九龍塘有科技孵化培育中心,在吐露港有龐大的科學園,20年來只培育三間公司包括龍杰智能在創業板上市,其中兩間已溫快錢成功賣殼。只有龍杰智能成為罕有的成功例子。
 
  再分析過去20年香港在培育創新科技投入的金錢、資源和努力。吐露港科學園以今天一萬元一平方尺市價計算,地價至少值300億元。龍杰智能十多年來創出的企業價值也只是3億多元,20年的回報不過是1%。香港不同臺灣或印度甚至中國,創新科技不能成功,最主要原因是地產及金融容易賺錢,最好的人才不會投入科技。回流的高新科技人才不足,高新科技不成氣候。港府不如用錢去買別人的科技,如果投資騰訊及蘋果,香港納稅人十年都不需要交稅。
 

  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逢周二刊出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