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6

移動醫療盈利:先跟藥企合作開始

2015-03-1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年是中國移動醫療元年,一向冷僻的醫療行業突然成為投資熱土,四面八方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也眉飛色舞高談闊論。
 
  不過多能侃的移哥移姐談到盈利模式總歸有點底氣不足,美國的移動醫療向醫院,醫生,患者,保險公司,雇主和藥企都有成功的收費模式,因為中國醫療體制的封閉性和社會保險的不發達,以上收費路徑看起來都前路漫漫,只有向藥企(含器械)收費在近年內看上去還比較靠譜。
 
  藥企的很多特點表明它是個可靠的移動醫療付費方。
 
  首先藥企有付費的動機,藥品和藥企本身就是移動醫療的重要參與方,很多移動醫療產品對藥企的品牌宣傳,信息傳遞和患者管理都大有幫助;其次藥企有付費的能力,眾多藥企營銷預算都在千萬至數十億,而中國合法的藥企就有近5千家;再者藥企有付費的動力,在反商業賄賂風暴和藥品降價大潮下,藥企通過互聯網+營銷來接觸醫生患者是必由之路;最后藥企還能憑借自己在醫患當中的知名度和營銷網絡來為移動醫療產品的推廣上出力。
 
  那么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從藥企收錢?這個還要從藥企的需求說起。外資藥企或有實力的國內藥企會以自建營銷團隊做品牌宣傳和地面推廣,多數國內藥企以來中小代理商做終端營銷,但無論哪種形式,藥企都不具備全地域全客戶群的覆蓋,更何況人力成本的節節攀升和藥價螺旋式下降帶來的雙重擠壓,讓藥企的營銷人員穩中有降,所以低成本快速彌補藥企現有營銷力量覆蓋面不足是一個強需求;再者藥企核心客戶如醫院和醫生日益傾向于從網絡和第三方平臺獲取信息,藥企傳統線下營銷效率每況愈下,借助移動醫療產品尤其是醫生工具類的滲透力肯定對藥企有吸引力;最后是對藥企大有幫助但過去無法實現的功能,例如通過網絡問診尋診接觸到海量的潛在患者群,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實際用藥數據的獲取,處方藥網售帶來的患者在醫院外購藥的O2O閉環服務等等。
 
  當然最讓人心動的是移動醫療累積的海量醫生與患者行為的治療與康復大數據,會改變藥企從研發到生產到營銷的整體生態。但是這個受目前技術,醫療環境與藥企能力限制,還遠遠沒有到藥企愿意付出大把真金白銀的程度。
 
  除醫院信息化為入口的企業外,幾乎所有以醫生或患者或藥品或健康管理為入口的移動醫療企業都能找到相應的藥企買單。以藥品電商平臺因為離交易環節最近,很容易通過出售藥品競價,廣告位出售和患者用藥信息(除隱私信息)來吸引藥企,這里要恭喜健一網,好藥師和掌上藥店等諸家。
 
  以醫生為入口的診療工具型產品也很受藥企青睞,可以做廣告,產品信息精準推送,患者診后管理和病例收集等形式,這些領域的領先者包括丁香園,醫脈通,病歷夾和珍立拍等;
 
  慢病管理平臺類產品需要有足夠的患者使用,才能找到與藥企的患者隨訪于依從性上合作的機會;掛號和就診平臺雖號稱直接聯系海量的患者和醫生,但出于公正性考慮,除了廣告以外,植入廣告可能帶來的醫患反感可能會限制與藥企合作。當然未來能從掛號和就診中發掘有意義的疾病大數據,倒是藥企感興趣的話題。
 
  今年有一個成功的案例,就是做掛號出名的華康全景公司通過免費為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做《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與《中華糖尿病雜志》手機APP,并由德國藥企默克雪蘭諾公司買單贈送全國2萬名內分泌醫生,巧妙達到四贏效果,華康自然也是名利雙收。其它的如可穿戴設備可以在患者健康監測中植入少量的藥企產品信息推送,未來其監測數據質量提高后也能為藥企產品研發和長期使用提供真實報告。
 

  總體而言,藥企對于互聯網或移動醫療還只算個有錢的小白用戶。移動醫療企業的信息和技術上是占優勢的,如果玩弄一些刷榜刷轉發刷用戶的把戲,或者在植入內容上顛倒黑白任意加減,就算一時能摟點銀子,也不過是拿自己的口碑和節操來換的,醫藥圈子很小很小的。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