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中企出海之中国铁物篇

2015-03-23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网讯】【編者按】跨羊年門檻春色滿眼,看中國經濟風向變幻:1978年改革開放元年,中國擁抱外資,神州西風勁吹;36年過去,東風壓倒西風——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突破千億美元,首度成為資本淨輸出國。而總有一個地方,於東風與西風交接處,如海岸邊的磐石巍然屹立。改革開放,海外資本都會通過這地方進入內地;風向改變,這地方又是中國資本吹向海外首選地。這處風口,就是香港。
 
  東風壓倒西風的歷史時刻,「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之際,本報策劃了「中企出海」系列報道,對話7家走出國門的中國優秀企業,包括招商局集團、國家電網、中石化冠德、中國鐵路物資(香港)、海航集團、金川集團及中糧集團(香港),看國際風雲,說企業發展,談他們「走出去」的橋樑、兩地的「超級聯繫人」——香港。
 
  中國鐵物融入香港走向世界
 
  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十二五」規劃提出的重大任務,早於1993年已落戶香港的中國鐵路物資(香港)公司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蔡慶周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香港在中資企業「走出去」中的戰略地位是無可替代的,預期國家在「十三五」更關注「走出去」的質量及其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投資拉動效應」,香港應與內地一起多渠道走向世界市場,並希望港府在對外經貿協議上為中資企業提供更多便利。 
 
  香港商報記者 黃兆琦
 
  國務院早於1979年8月提出的15項經濟改革措施中,就包括了「要出國辦企業」,有關政策標誌內地企業開始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探索之路。國務院國資委屬下的大型中央企業集團中國鐵物1980年代便走出了國門。而中國鐵路物資(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由中國鐵物全資擁有,於1993年在港成立時稱為栢宜有限公司。
 
  中企全球化的重要跳板
 
  中國鐵物(香港)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蔡慶周說:「可以說香港是中國鐵物向全球化發展的重要跳板。宏觀上來說,香港在中資企業『走出去』中的戰略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在港上市的公司裏,很多著名的新興企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並借助香港這一平臺走向了世界。」
 
  細數香港優勢,蔡慶周讚不絕口,一口氣說香港幾乎容納所有大型跨國企業、金融機構、仲裁機構,為公司的業務開發、融資等創造了良好條件,並指香港的商業文化、人員素質和香港本地企業的管理模式給公司帶來了很強的震撼,中國鐵物(香港)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向香港優秀企業的學習。
 
  正如蔡慶周指出,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之後,中資企業海外投資出現了第一輪井噴式擴張,其中絕大部分企業就是將香港作為首選投資目的地。
 
  十三五加強「走出去」戰略
 
  國家在2000年開始的「十五」規劃中,正式提出「走出去」的國家戰略,其後中企走出去的步子越來越快。蔡慶周說:「我們認為,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應該會繼續加強『走出去』戰略,但預計會更加關注在『走出去』的質量和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投資拉動效應』。公司一直堅持的以『貿易為先導、投資為拉動、實業為支撐』的國際業務發展模式實際上也是基於這一思路的。」
 
  過往中資企業走出去遇上不少障礙,其中一個最嚴重問題就是保護主義。蔡慶周說:「就我公司從事海外投資的經驗而言,投資的干擾和阻撓絕大多數來自於投資所在國保護性政策或當地壟斷企業的惡意競爭,通過香港投資或許不能直接應對這些問題,但香港發達的金融體系和自由的外匯政策確實能夠為企業開展投資工作爭取出寶貴的時間,也使投資時間表更加可控。這點對保障投資項目的順利實施是至關重要的。」
 
  沒有最完美 只有最適合
 
  不過,鄰近競爭對手如新加坡等正對香港構成很大威脅。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2014年《全球競爭力年度報告》中,香港自2004年以來首次跌出三甲,新加坡排名超越香港升至第3名。
 
  惟不少中資企業都已落根香港,蔡慶周認為,事件對香港影響不大。他說:「從我公司角度看,世上沒有最完美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我們在香港已經立足二十餘年,很多關鍵僱員都是地地道道的港人,我們還在為港鐵的擴建工程提供設備物資供應解決方案,我們已經融入到了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當中,為香港的繁榮發展提供支持是我們應當肩負的責任。」
 
  另一方面,受到各種勢力干擾,香港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加大,早前發生的非法「佔中」便令社會大亂兩個多月,所造成的損害也從經濟數據上陸續反映出來,市民苦不堪言。
 
  蔡慶周說:「香港的繁榮離不開香港社會的穩定,香港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與內地在各個方面的良性互動,就像我公司的發展離不開中國鐵物在內地的市場渠道和資本支持。」
 
  冀港府完善避免雙重徵稅安排
 
  內地近年不斷放開外匯管制,對外投資審批也逐漸放寬,也與更多經濟體簽署避免雙重徵稅協議。對此蔡慶周說:「坦率地說,放寬和放開畢竟還是有區別。香港在投資、外匯等領域幾乎是完全自由的,融資成本也相對較低。」但在避免雙重徵稅問題上,蔡慶周希望港府在對外經貿協議上為中資企業提供更多便利,「公司此前在籌劃一個對南非的投資項目時了解到,內地與南非簽訂了避免雙重徵稅協議,而香港則沒有,單從稅收籌劃角度看我們直接從大陸投資反而更加劃算。」 
  中企與港互惠共贏
 
  香港回歸以來,大量中資企業在香港開展業務,為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例如中國鐵物(香港)近年每年在香港的納稅額近5000萬元,並吸納優秀本地人才加入公司團隊,為本港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中國鐵物(香港)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蔡慶周說:「好的投資一定是互利共贏的,香港金融體制健全高效、法制完善,港人受教育程度高、專業化水準高、國際化程度高,這都是我們落實『走出去』工作的重要支撐,我們也是香港的受益者,是香港與內地團結一心、互惠發展的受益者。」
 
  海外投資以香港作主體
 
  現時中國鐵物的核心業務主要是鐵路物資供應鏈服務,及鋼鐵供應鏈集成服務,在內地擁有龐大分銷網絡和物流設施,屬於大宗商品流通型企業。中國鐵物(香港)則是中國鐵物在國際業務的投資平臺、融資平臺和海外資金調度中心。中國鐵物幾乎所有的海外投資,都由中國鐵物(香港)作為投資主體;而集團的海外子公司和分支機構也由中國鐵物(香港)配合集團的國際事業部統一管理。另一方面,中國鐵物(香港)屬下的中國鐵路物資(香港)貿易,則是整個集團的海外轉口貿易平臺。
 
  談及未來中國鐵物(香港)的主要業務方向,蔡慶周透露,仍將是貫徹落實中國鐵物的國際化發展戰略,進一步推動兩大主業在國際市場的延伸。
 
  海外投資不追求絕對控股
 
  他說:「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公司認為單純的進出口貿易已經無法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因此我們未來海外投資的策略還是要圍繞『上控資源、中建渠道、下通終端』的供應鏈整合思維。」具體來說,這些包括對國家需要的海外戰略資源的投資,對具有先進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鐵路相關製造企業的投資,以及對具有市場渠道及成熟團隊的供應鏈服務企業的投資。
 
  他續說:「我們的投資目的更關注於拉動貿易的發展,拓展上、中、下游渠道,溝通整條供應鏈的產需,絕對的控股和控制,並不是我們追求的首要目標。」
 
  西方思維無法理解的雙贏發展
 
  中國鐵物於2010年收購了西非國家塞拉利昂共和國企業「非洲礦業」的12.5%股權,成為這家在英國上市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有關投資是至今中資企業投資海外鐵礦石發展最快的大型項目。2009年,塞拉利昂GDP不足20億美元,至2013年升至近50億美元,出口額達18億美元。「非洲礦業」項目對該國GDP和出口額的貢獻均佔逾40%。
 
  中國鐵物(香港)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蔡慶周說:「我們認為好的投資必須是能夠帶來多贏局面的投資,一方面與共同投資的合作夥伴要多贏,另一方面與當地政府、社會和居民更要多贏。尤其對於產業投資人,如果單純追求短期內經濟的回報,忽略了對投資所在地社會承擔的社會責任,那麼這個項目是很難做到長期可持續發展的。」
 
  西方過往的對外擴張,是從殖民主義和侵略入手,通過武力搶奪盜取資源;剝削和殘害當地人,例如販賣黑奴、種植和販運鴉片,以及刻意使殖民地與宗主國形成經濟和債務依賴,淪為低發展地區,繼續提供廉價勞工,以及有償還不完的債務。即使在後殖民時代,西方企業依然在過去的殖民地繼續享有特權和不斷剝削當地資源。因此,西方世界對中國對外投資的理解,也停留在這樣的認知層面。
 
  然而,中國進入發展中國家的方式是共同發展,讓雙方同時取得發展紅利,幫助有關國家扭轉了經濟低增長和超高通脹的局面。以非洲大陸為例,那裏的不少國家都曾陷入長期內戰,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或世銀往往向尋求協助的國家開出無法承受的條件,西方企業亦長期剝削當地礦產資源。但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援助,有一個整體的發展模式,包括交通鐵路、港口、渠道、水壩、發電站、學校、醫院、體育場、廣場、房屋等等,讓當地能迅速發展起來,更逐漸形成了新興的中產階層,為日後的持續發展留下良好種子和基礎。
 
  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塞拉利昂人口約85.4萬,是非洲經濟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4年人類發展報告》,塞拉利昂的人類發展指數在187個國家中居第183位。2002年才結束的內戰使塞滿目瘡痍,基礎設施毀壞嚴重,經濟瀕於崩潰。塞政府集中精力重建經濟,優先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和礦業,現時經濟以農業和礦業為主。
 
  「非洲礦業」項目不單帶動中國鐵物在礦產、鐵路兩大主業發展,同時公司積極參與項目鐵路的規劃和建設,200多公里長的專用鐵路線從建設至通車只花1年時間,項目達產只用了14個月,目前年產能2000萬噸,成為世界第八大礦山,累計出口鐵礦石近3000萬噸。
 
  據塞拉利昂當局估算,中國鐵物的投資間接帶動了至少20萬人的就業和創業;項目和項目分包商直接培訓、僱用的屬地居民達7000人,僱員屬地化比例達80%。2013年塞拉利昂經濟增長19.7%,通脹率10.3%。中國不單幫助該國重建,中國對塞拉利昂進出口總額2013年達7.52億美元,同比勁增197.50%,而對上一年兩國貿易額升幅亦達131.70%。
 
  蔡慶周說:「公司一直支持非洲礦業公司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僅2013年一年,非洲礦業就在塞拉利昂的社區改善、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領域投入390萬美元。2014年為支持塞拉利昂政府應對伊波拉疫情,公司為紅十字會、國際醫療隊免費提供了安全舒適的宿舍,對礦區周邊社區進行了伊波拉防疫教育,並捐贈了大量醫療和生活物資。」
 
  成功背後的香港因素
 
  歸納項目的成功關鍵時,蔡慶周稱有四大因素,包括中國企業普遍具備的優勢,即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經濟的穩定發展。項目又借助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投資項目的資金相當部分來自於香港金融機構貸款,高效的金融體系和相對較低的融資成本使公司開展海外投資時更有優勢。另外,公司自身鐵路綜合解決方案和大宗資源分銷渠道的優勢充分結合,以及將公司不是最專長的事項委託專業團隊,也對項目成功十分重要。        
 
        香港商報記者 黃兆琦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