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臺第三勢力政黨的衝擊

2015-03-30
来源:香港商報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潘錫堂

  依據新臺灣智庫日前所發布民調顯示,有45%民眾會在2016立委選舉支持第三勢力。第三勢力崛起,不但反映臺灣民眾對當前兩黨政治的不滿與危機意識,也可看出臺灣社會群體的期待。

  公民運動推擠藍綠板塊

  前年的「洪仲丘事件」,到去年的「太陽花學運」,引發臺灣兩波強大的公民運動,並於去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展現了影響力。今年,公民運動領袖挾這股餘威躍躍欲試,成立新政黨,並進而推出自己的候選人參選立委,這對臺灣的藍綠板塊將產生什麼推擠力量,值得觀察。

  近幾年,臺灣一些非傳統政黨的論政組織,透過街頭運動、網絡論壇等方式,號召民眾參與公共政策的討論,形成一股潛在的政治力量,也反映出人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危機感。許多人擔心,國、民兩黨惡鬥,已經無法按照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共同想像進行治理。因此,這些團體希望透過超越政黨政治、非傳統利益團體的形態,集結民眾挑戰既有的政治體制。

  目前,打著「公民」旗幟出征的團體,以「公民組合」為例,在組黨過程中,主要領袖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主張「開放參與」的一派,組成了以「時代力量」為名的政黨;主張「理念明確」的一派,則組成了「社會民主黨」。換言之,一旦落至政黨長期的組織合作,所謂的「公民」很快被打回原形,個別的歧見立刻湧現。

  也因此,當洪慈庸接受「時代力量」徵召將在臺中參選立委,表面上看,展現了新興政黨挑戰艱鉅的企圖心;但實質上,他們的參戰打亂的是民進黨的部署,瓜分的是綠營的票源。也因此,民進黨正在仔細考慮如何與這些「公民政黨」搭配組合,一方面能透過整合在「總統」大選贏取勝利,另方面又不致在立委選舉發生爭票衝突。

  再者,當公民團體轉變成政黨,等於卸下「道德光環」,未來「時代力量」及「社民黨」等昔日公民力量,都必須接受「政黨」規格的檢驗。

  更現實的是,不分區立委席次分配是根據政黨票的比率,對小黨而言,推出區域候選人可能不為勝選,而是打響政黨名號,以便獲得更多政黨票,衝高不分區立委席次。但立委席次既是兵家必爭,也攸關國、民兩大黨能否力拚立法院過半,自不可能拱手「禮讓」小黨。

  第三勢力發展空間受限

  正因如此,未來大小黨合作,必定是「全面性」談判。例如,為力拼立委席次過半,蔡英文以「柯P模式」為基礎,喊出「進步大聯盟」,呼籲「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等新興公民政黨,與民進黨結盟合作,共打選仗。對此,已宣布參選臺北市大安區立委的范雲認為,組織新政黨就是對既有政黨理念及政策不滿,若無法形成共識,任何溝通、討論與協商,沒有意義也不需要。

  此外,「公民組合」在自組政黨後,其政治本色勢必露出,無法再假藉「公民」的口號來呼喚群眾,吸引力可能流散。更重要的是,2016之戰能否複製「九合一」的戰果,存在三個變數:其一,當公民團體自組政黨,和民進黨原本「裏外呼應」的合作,就變成了競爭關係;其二,當公民運動的總戰果被少數領袖收割,包括公民組合鬧分裂,都可能降低公民的號召力量;其三,單一選票制的立委選舉不同於地方選舉的複數模式,門檻較高,不可能憑「禮讓」成事。

  尤有進者,臺灣政治的基本格局就是藍綠對抗,除此以外的小黨勢力不斷重組,任何新政黨出現,首當其衝的當然會是臺聯黨、親民黨、新黨等;但也因為既有的小黨不爭氣,選擇依附在國、民兩大陣營下,「時代力量」等新興政黨才有機會突破。

  儘管如此,臺灣媒體都有藍綠立場,對第三勢力較容易忽視,而因缺乏報道,臺灣選民印象自然不會太強烈,在投票選擇上就較不會考慮;再加上臺灣民眾習慣二元化思考,讓第三勢力發展空間更受限。因此,面對第三勢力紛起,國民黨、民進黨應該找回流向親民黨、新黨、臺聯的選票,而非擔心「時代力量」瓜分小黨票源。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