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南朝之前,人們對梅的關注,更多集中在梅子上,相比歌詠梅花的香色,人們更有興趣琢磨如何把梅脯、梅酒和梅子蜜餞做得更好吃--這些是從《詩經》時代就已經開始的實踐了。唐宋時,人們的興趣點就轉移到了梅花上。
宋人愛梅,楊萬里是其中一個,在他現存的四千多首詩中,提及梅花的就有將近兩百首。與他同屬南宋「中興四大詩人」的范成大,也愛梅。晚年隱居蘇州石湖,范成大編寫了第一本有關梅的專著《梅譜》,中載梅花十種。
范成大在《梅譜》序言中直截給了定論:「梅,天下尤物」,這或許能代表當時大多數文人的心態。「秀色可餐」一詞折射著古老的飲食哲學,梅花既已是「尤物」,那對它最大的恭維,無過於--吃了它。於是,便有了與楊、范同時代的《山家清供》里,有關於此的蛛絲馬跡。
《山家清供》中統共收錄了6種以梅入饌的菜品,其中兩種都用到了楊萬里的詩,詩句總能讓林洪心有戚戚,比如「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寫的是「梅花粥」。明明憐香惜玉,又透著瀟灑:梅粥喝了,梅香也聞了。
自林逋「暗香浮動月黃昏」之句后,人們便理所當然認為暗香是梅花的屬性之一。文人們喜歡夜讀書的時候,若有似無地飄來那麼一縷香味。
梅的那種甜絲絲,讓人想起蜜的滋味。古人常將梅花與蜜配,蜜既能提味、也能保鮮。於是花期不長的梅花有了畫像以外的方式,來告慰愛梅人整一年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