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改僅僅持續七天便宣布結束。據媒體報道,本月初,重慶市物價局、市衛生計生委叫停了實行僅僅7天的新版醫療服務價格方案。這場以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調整為內容的醫改,因大幅度增加了部分患者的經濟負擔,引起了部分市民上街抵制,相關醫改部門向公眾道歉,并承認“考慮不周”。
雖然眼下重慶醫改風波已經停歇,但其對今后的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是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內容。目前,對公立醫院的補償主要有三大渠道,即財政、醫療服務收費和藥品加成。近年來,雖然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有所增加,但與GDP和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相比,仍明顯偏低,不足以補償公立醫院承擔基本醫療服務所造成的政策性虧損。
因此,醫療服務收費和藥品加成仍是公立醫院重要的補償來源。而隨著新醫改進一步推行“醫藥分開”、破除“以藥養醫”,醫療服務收費作為公立醫院的補償作用日益凸顯。
去年5月,重慶被國家衛生計生委納入第二批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此后,重慶公布了《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改革實施方案》,并出臺了《重慶市醫療服務項目價格(2014年版)》。隨即,重慶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增減平衡”的原則,在總費用不增加的基礎上,對全市9128個醫療服務項目中的7886項價格進行結構調整,其中大型設備檢查、檢驗類項目價格降低25%,診查、護理、治療、手術類項目價格分別提高30%、30%、13%和13%。
長期以來,我國的醫療服務價格扭曲,比如,醫療技術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較低,而使用設備和耗材的醫療服務價格水平卻較高。此外,我國對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的調整相對滯后,且不同質量的同一醫療服務項目的價格差距未能拉開,不同級別的醫生提供的同一醫療服務也大多未能以價格體現其差別。由此造成了大醫院“人滿為患”,而小醫院、社區醫院卻門庭冷落。
無疑,此次重慶醫改的初衷是希望通過醫療服務價格的調整,提高診斷治療服務費用,降低醫用設備檢查和檢驗類醫療服務項目的費用,以體現醫護人員的專業價值,但其實施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據媒體報道,此次重慶醫改增加了部分患者的負擔,特別是需要長期透析的腎病患者的醫療負擔。對此,重慶物價局也坦承,“在方案制定過程中,由于調查研究不夠深入,聽取公眾意見不夠廣泛,對需長期治療、經濟負擔重的特殊患者考慮不周。”
其實,新醫改以來,我國開始深化和完善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并對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給予原則性的規范。早在2012年5月,國家發改委、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了《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2012年版)》,對醫療服務項目內容和收費標準進一步細化,并從嚴控制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新版的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還明確要求,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公示制度,并公開政府的定價程序和方法。
此次重慶醫改之所以“夭折”,其主要的原因是,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背離了公開、透明的原則,調整的醫療服務價格加重了部分患者的醫療負擔。按照相關聽證規定,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收費項目都需要經過聽證,但在重慶新醫改方案中,卻缺失了聽證的法定流程,作為重要利益方患者的聲音沒有進行充分地表達。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醫療服務價格政策的出臺,似乎只有衛生行政和物價兩個部門在起作用。對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設立、成本構成、確定標準等政策法規很少對外公開,公眾對價格制定不公開、不透明的問題反應強烈。因此,應汲取重慶醫改風波的教訓,今后在推行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時,首先,應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使醫院、醫生、患者代表、行業組織和醫保部門等各利益相關者都能參與價格決策的過程。
其次,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要有相應的配套改革措施,以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也再次強調,要堅持公立醫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落實政府辦醫的責任。
因此,在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同時,應統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改革,特別是要完善醫保政策,逐步提高醫保報銷比例,滿足大病重病、困難居民的基本醫療需求,以突出醫療事業的公益性,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