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明的是,在這里,小米和海信都是虛指,小米是互聯網企業做電視的代表,而海信則是傳統電視企業。
同在青島,海信比海爾作為傳統家電代表,更有典型性。海爾張瑞敏似乎革命性更強,步子邁得更大,這兩年,海爾從產品形態、組織架構、市場營銷都似乎都在顛覆過去的模式。而海信的周厚健更為低調務實,選擇了小步快跑,2014年海信以14.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步子邁得太大,方向錯了海信輸不起。
8號對于海信和小米都是個重要日子,小米五周年,電視一天賣出去了3.9萬臺,就在北京,海信也發布了其電視新產品。
至少在互聯網上,喧囂和熱鬧似乎都是小米的,那個電視行業第一品牌的海信在哪里?作為傳統家電品牌的海信,有沒有互聯網焦慮癥?
對于所有的電視企業來說,還有一個壞消息,那就是國內一、二線城市彩電市場日漸飽和,增速放緩。
市場越來越有限的前提下,競爭越發殘酷,未來到底是誰的?
我沒做過調查,但是我猜測,在90后那里,小米和雷軍,可能知名度遠大于海信和周厚健。在電視領域,小米和樂視都是入侵者,一入場就電商雷鳴,風大雨急,但是一看銷量,就會發現,大部分市場還是傳統家電的。
綜合中信證券、中怡康等調研機構的數據:截止2014年年底,中國主要電視廠商創造了總量為3110萬的智能電視用戶總量。其中,海信以800萬位居榜首,緊跟其后的是TCL和創維。
而來勢洶洶的樂視和小米,2014年用戶量僅分別為150萬和30萬。而2013年,兩個品牌的銷量則分別為30萬和1.8萬臺。
當然,作為一個剛剛進入電視行業的互聯網品牌,一天快四萬的銷量的確亮眼,但是從總體盤子來說,這個戰場基本上還是屬于傳統家電企業的。
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品牌做電視,也有傳統家電眼巴巴學不會的長板。
最突出的長板,就是互聯網企業懂營銷,會講也愛講故事,雷軍和賈躍亭都知道黑T恤的重要性。因此,盡管樂視和小米銷量占比很小,但是名聲很大。不管有沒有打到敵人的腦殼,反正,號角是吹得很響亮。
其次,傳統家電企業過去都是賣硬件,和用戶的關系是一錘子買賣,而樂視和小米通過構建生態體系和販賣內容,和用戶構建了持續性到關系。
而互聯網企業的橫沖直撞,恰如一塊鯰魚,攪亂了一池春水,2013年5月和9月,樂視和小米相繼入場之后,幾乎所有傳統家電品牌發布會上,高管們都要掛上幾句小米和樂視,不是他們故意為友商們做宣傳,而是這個話題完全繞不過去。
刺激當然不僅僅是口頭上的,還表現在資本市場上,2013年樂視電視剛一上市,傳統家電企業的股價應聲下跌。
壓力之下,傳統家電品牌也加快了觸網速度。不過,傳統企業觸網,基本上有兩條路,典型的如湘鄂情,餐飲出身的湘鄂情要做大數據,當然,這種拍腦子決策的轉型只有死路一條。而改名蘇寧云商之后,蘇寧前路如何還是未知數。
而海信似乎相對保守,哪怕比起其他家電品牌,比如美的就選擇了和小米合作。在海信對外發布會新產品的時候,仍然強調的是技術技術技術。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這些專業術語多少有些費解,比如拗口的ULED。
針對互聯網企業的入侵,海信并不準備采取跟隨戰略,因為如果跟隨了小米樂視,其實就是用樂視和小米的性價比戰術殺死自己,就想國軍放棄了機槍大炮和陣地戰,偏偏要跟風共軍的小米步槍和游擊戰一樣。
兩種模式的出發點不同。小米和樂視是從互聯網出發,其服務對象的起點原本就是追求性價比的年輕用戶,而海信則是相對更為大眾的市場,服務對象不一樣,路徑選擇必然不一樣。海信不可能為了這一群屌絲用戶,放棄大眾市場。也是因為如此,海信不可能只生產三四千元的電視。
其次,商業模式也不一樣。小米和樂視未來從內容售賣、增值服務等賺錢,硬件回本甚至虧本都可以接受。而作為上市公司的海信,對硬件端利潤的追求仍然不可或缺。而低價的同質化產品,必然沒有利潤可言,海信必須通過技術創新來增加單品價值,避免同質化競爭,通過創新帶來的定價權留存利潤空間。
相反,對于追求性價比和二次服務賺錢的小米樂視來說,對硬件創新的追求,小米和樂視用不著那么費心。
當然了,傳統電視企業也在觸網,也在豐富內容供應,主要路徑就是和內容供應商合作。比如海信和華數,目前海信的片源時長達到了32萬小時。比如,盛大為長虹提供游戲內容等等。
除了技術,再來說說售后,這是互聯網企業的短板。去年7月,一個米粉在小米社區發了帖子,說搜索了小米的售后政策,決定不買小米電視了。
下面有小米工程師的回復,這位工程師倒也挺老實,“在銷售范圍內出現的故障機,售后的換貨處理還是比較及時的。對于銷售范圍外的故障機,會比較難處理,首先,小米還沒有簽約的售后服務網點,沒有人上門檢查故障機,其次,附近沒有備件中心,很難做到快速換貨,最后,相關的快遞服務也沒有保障,很難送貨上門和故障機返廠。所以,目前還是不建議銷售范圍外的用戶冒險購買小米電視2,不著急的話,就再等等,著急的話,還是考慮其他家的產品。”
這位工程師很負責,售后體系不發達,將會制約小米和樂視電視的出貨量。據我所知,目前小米和樂視都在和傳統彩電企業合作,由后者來提供售后維修服務,合作方包括賽維、長虹等等。從這一點上來說,輕資產模式的小米樂視,壓根離不開重資產的傳統家電企業。
在國內市場,總之,樂視和小米都是提供高性價比的智能電視,而且其用戶群體瞄準追求性價比的年輕群體,短期內出貨量有限。而海信等傳統彩電企業的產品線更豐富,中低高端市場全覆蓋,仍將占據主流市場。
此外,當互聯企業開始做電視這種高性價比的耐用家電,就會發現線下體系的重要性,線下短板不彌補,其產品很難成為主流。
說完了國內市場,再來說說國際市場。由于樂視和小米電視的海外之路還沒開始,因此這里只講傳統家電企業。
國外市場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
好消息就是日本企業的衰退。在高端彩電市場,過去占據市場高點的一直是日韓企業。但是日本家電企業在韓國和中國品牌的雙重夾擊之下,大勢已去。
2015年初,在松下大幅削減家電業務之后,夏普也開始考慮整頓海外電視生產體制,計劃出售或關閉海外電視工廠。而目前夏普的海外電視生產據點有墨西哥工廠、馬來西亞工廠和中國南京工廠等3 處。
而到了3月份,東芝開始逐步停止研發和銷售面向海外市場的電視機,涉及北美、歐洲以及亞洲的海外電視業務市場。
東芝、松下、夏普等日系彩電巨頭先后宣布或出售或關閉海外工廠,留出了一個近3600萬臺的市場。
而海信、長虹等電視企業,已經出海數年。海信2014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長19.5%,電視增長40.8%,海信電視的全球市場份額已達5.9%,排名第四。而,夏普退出的區域,也恰好是海信電視產品的主要出口區域,在海信電視的總體出口額中,北美區域的出口占比達到四成以上。
不過,目前,盡管日本企業式微,但是韓國企業仍然強勁,全球彩電市場銷售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三星、LG。不過,在手機領域,三星的份額已經遭遇到中國手機品牌企業的強力擠壓,未來隨著中國彩電品牌在技術上的趕超,彩電領域會不會重演這一幕?
能否占據海外市場,關鍵之處就在于產品技術實力和性價比。
在電視行業,顯示技術至關重要。
uled正是這樣的產物,追求高畫質是彩電升級的根本動力。頗為有趣的是,海信的uled技術,同樣顯示了海信在創新和落地之間尋找平衡的企業文化。
未來新興的顯示技術OLED、量子點技術ULED等。OLED電視,色彩豐富、超輕超薄的特點,剛一面世就被認為是下一代顯示技術。但目前生產良率較低、成本較高、使用壽命也有待提高,而且價格動輒達到十幾萬,更為重要的是,目前OLED的主要技術掌握在韓國企業LG手中,lg曾經找到海信,希望一塊推廣oled電視,但是LG依靠技術壟斷,給出的報價很高,而且由于良品率低,有限的良品LG會優先供應給自己。不愿意受制于人的海信,才轉手研發ULED技術。
最初,ULED只是過渡技術,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其成熟度比OLED高,畫質優于普通4K電視,細節表現力更強,而且性價比也要高得多,因此亦被認為顯示屏升級方向之一。中怡康1月份零售監測數據看,65寸大尺寸ULED電視價格僅為同尺寸OLED電視的1/3左右。
再來說說量子點技術,在2014年之間,lg和三星都把精力投入到OLED的研發中,但是到了2014年,三星果斷轉向量子點技術,原因是因為OLED良品率低、不穩定、壽命短、衰減速度快的缺點難以克服。就連曾經對OLED傾注全力的LG,也選擇了量子點和OLED雙軌制的發展路徑。
目前,在占據主流的led電視方面,中國企業已經實現了趕超。據《東亞日報》報道,中國顯示器生產能力到2018年將超越韓國。
現在,中韓企業間幾乎不存在技術差距,價格成為了競爭的關鍵因素。而韓國為了在市場上不落后于中國,只能提高生產量。但是,由于供給過剩,去年韓國顯示器行業兩大巨頭——LG和三星顯示器銷售額均減少。受挫最大的是三星,去年三星顯示器營業利潤和純利潤與前年同期相比分別較少了79%和56.8%。
此外,于國內追風互聯網電視概念不一樣,歐美電視市場智能系統不是主賣點,消費者更關注的是極致顯示:要更清晰,動態對比度更高,更大尺寸的電視,大小的上限是能放進汽車后備箱。在北美、澳洲、歐洲、中東等海信主銷市場,4K電視,55寸以上大尺寸電視銷量最受歡迎。消費者對智能關注度低。根據Display Search數據顯示,2014年度,海信電視的出貨量以5.9%居全球第四位,海信4K超高清以11.30%的市場份額躍居全球前三。
綜上所述,盡管在技術方面中國企業仍有差距,但是隨著第三條技術路徑的探索,以及不斷實現技術趕超,日本企業空出的3600萬臺市場,將有很大一部分被中國企業吞吃。目前來看,傳統家電企業海外經驗豐富,產品線相對豐富,因此掌握了補缺上位的主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