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臺灣文化大家、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受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之邀,攜臺北「食養山房」主人,臺灣著名空間美學大家林炳輝在廣州開壇布道,引領大陸茶人走進「茶人修養與茶席美學的」之天地。林谷芳由禪學為起始,闡述「茶人生命的自我觀照」,他說:茶中有來自山川的體驗、有哲思的推演,有一個生命時節與你對應,伴隨你走完一生。青茶
讓茶變成延伸性更廣的文化
林谷芳在課程一開始就強調:茶伴隨著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生活,用一句話概括,它是「道器得兼」的--既有形而下的部分,也可以構建形而上的部分……由此茶人的學習也要曉得知曉生命情境在何處,自己有什麼又缺什麼?才會契入更圓滿更深邃的藝術情性乃至人生境界。
林谷芳從1993年起做《禪茶樂的對話》,至今已進行200餘場,20年來成為臺灣歷久不衰的活動,影響遠播華人世界,這期間,茶席、茶人、藝術家因時因地走馬燈地更換如流水盛宴,唯林谷芳一人無可替代。他說:「對我而言,我不是一個諸位眼中的狹義茶人……但為什麼我跟茶文化會有那麼深的牽連,會在此切入二十幾年,它吸引我的原因主要來自后來的文化延伸,譬如茶禪一味。也因此,我們要讓茶變成一個延伸性更廣的文化,就得回過頭來看看,茶的基本特質在什麼地方。」而這正是茶人眼界重要之所在。
茶文化不能類比紅酒文化
東方的茶文化常常被拿來與西方的紅酒文化類比,但林谷芳老師直言,并不妥。
在林谷芳看來,紅酒文化是西方的重要飲食文化,有其豐富性,跟貴族文化有關,但它沒有關聯哲思,頂多是一種享樂的、優雅的生活文化。它跟茶并不一樣。林谷芳說,從東方各地對茶文化的命名,就能看到茶始終關聯於深刻的哲思:在日本叫茶道,與禪宗修行有必然關聯;韓國的茶文化稱茶禮,是儒家倫理的具體顯現;兩岸的茶文化叫茶藝,它主要的美學見之於道家的自然哲思和禪的演繹。
茶雖然小,在東亞三國,它卻可以承載著儒釋道三家,「看一個茶人的修養,必然延伸到這三家的思想和生命境界。」
林谷芳更直率地提問:誰可以告訴我你品了哪一個紅酒,紅酒里會有亞里士多德的味道,會跟基督教的原罪思想有關系?沒有的!動不動把自己的茶文化類比於紅酒文化,說明我們并不清楚茶的特性何在。
茶像一個生命
茶蘊含深厚的文化,林谷芳從四個方面講述了茶與生命的關系。
茶的還原性:茶源於自然,通過不同的工序形成了不同的茶系,就像我們每個人,來自於自然,通過不同的人文教化,形成不同的生命形態一樣。在品飲一杯茶時,你可以還原它的山川樣貌,樹種、地理位置甚至是采摘時間;你還可以還原它的制作工序、發酵過程,保存方法等。所以喝茶的時候,能喝出了一片山川,喝出一個生命。
茶的道器得兼:中國有許多種茶,你會在不同的時節里品不同的茶,不止是春夏秋冬,還包含生命的時節。比如,以前我們喝龍井的時候,想到的是什麼?杏花、煙雨、江南,江南的三月鶯飛草長。
你喝普洱的時候不會想到這些。茶就有這樣的奇妙,和不同的茶對應不同的人生,對應不同的境界,這是中國茶的形上和形下的特性。
茶的個性:中國茶的個性千姿百態,所以人們很容易在其中尋得自己的喜愛乃至安頓處。茶的個性并不是體現在:喝普洱就比較高竿,喝龍井就比較尊貴,那只是口感;而是體現在:你喝的茶如何對應你生命的情性。
他說:「如果一個年輕人很驕傲地說,我只喝普洱,我通常會叮囑他,當心未老先衰。身為禪家,我會告訴你在什麼時節里什麼樣的茶對應你人生其實是最圓滿的。」茶的個性使得它跟生命的貼近性很強,所以我們喝茶看到的人不止是他對某一種口味的堅持或者喜好,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茶的個性去閱讀這個人。
茶的時間性:時間是中國藝術非常重要的參數,就此與生命產生深刻的關聯。茶的時間性從狹義來講,是春茶、秋茶、冬茶;廣義會講到茶的存放。但茶的時間性除了采摘的時間性、保存的時間性,它還有生命時節的時間性--當我們采嫩芽做龍井,直接選其自然之樣貌的時候,它就把一個春天的時間,直接映現在茶性上面,「但你們誰告訴我在熟普里也能喝出青春來?」這就說明了茶的時間可以積澱在茶的味道里,讓我們作人生的參照。
林谷芳先生最后總結:因為茶中有一個生命時節可以與你對應,因此你在不同的時節會喜歡不同的茶,它可以伴隨你走完一生。茶的還原性,讓你有著來自山川的體驗;茶的道器得兼,使得你在生活的基礎上有哲思的推演;茶對應著你不同的生命情性、乃至不同的生命時節,使他形成豐富的文化,「茶人當然可以因此變成一個豐富的生命。」
感謝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