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人們眼中,領導人往往擁有平易近人、沉穩持重的性格,不過,為了公眾利益,他們也會發脾氣,甚至是拍桌子或掛電話……這背後的火氣,從何而來,又意味著什么?
兩度發怒皆因“政令不出中南海”
繼日前痛陳“處長把關”之後,中國總理李克強就“政令不出中南海”二度開聲。在4月21日的中共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稱,“不能讓文件再在處長、司長那裏一層一層地‘畫圈’了!”並強硬要求國務院常務會通過的文件,如無特別重大修改意見或其他特殊原因,7天之內必須下發。
此前的4月15日,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曾稱,經國務院通過的政策卻遭遇處長們“把關”,“遲遲落不了地”,需加快簡政放權的進程。其後的4月20日,《中國青年報》刊文,稱中國式的“處長治國”需尋求制度設計之突破。如何破解這一“頑疾”,近日李克強也開出了相關“藥方”,一是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所謂簡政放權、放管結合,首先是‘自我革命’”。二是要主動作為,狠抓政策落實。
“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現象由來已久,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以來也對此多有提及。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並發表講話。習近平講話中除了暗示要集中火力對准阻礙“改革”的勢力外,還提到“改革”要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等。
李克強“發飆”,對事不對人
梳理官方公開報道,李克強在各地調研、考察,更多的是了解情況、征求意見,為了聽取更多意見,他不惜“打斷”其他人的發言。在考察中即便作表態,李克強更多的是給地方提希望、出主意、鼓勁加油。媒體上披露的“痛批”,大多是在國務院各類會議上,他跟與會的官員部署工作時提出批評。這段時間李克強“發怒”可不止一次。在4月14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他接連發聲,痛斥網費過高、政策流程繁冗等問題,怒斥“處長把關”耽誤事。第二天,相關部門就作出了回應。網友紛紛為總理雷厲風行的作風點贊。
“政令不出中南海”讓總理揪心,另一方面,政令雖然出了中南海,但在實施過程中拐了彎走了樣,李克強同樣不會放過。在去年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談到,有一位副部級官員,村幹部為了“討好”他,一直給他父親發放低保。“這用得著嗎?難道一個副部級幹部沒錢供養自己的老子?說白了這就是送人情嘛,這堅決不行!”早年在地方工作時,曾經有人提出,把省委大樓翻修改建成“城市風景線”。李克強當即喝止:“你開什么玩笑!”
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李克強也曾經“發飆”,“我們確實出了很多好政策,但經常是一些好政策前總要跟著許多限定條件,比如‘同等條件下’、‘符合條件的’、‘按照有關規定’等等。”他翻著手中的材料一一列舉,提出質疑:“‘有關規定’是哪些規定?執行標准怎么把握?我確實擔心,好的政策在執行中走樣,不能真正落實下去。”
從上面的內容可以看出,李克強的 “發飆”對事不對人。也反應出總理對兩件事非常著急:一是穩增長、保就業;二是深化改革,激活民間創業熱情。事實上,這兩件事決定著中國的走向和命運。穩增長、保就業,看起來是“救一時”,但如果不能度過難關,很多改革就無法保證。尤其是反腐敗進入攻堅階段,和利益集團的角力到了關鍵時點,中國經濟不容有失。
“藥方”緊隨“發飆”後
此前在2014年7月,李克強主持中共國務院常務會議,國務院督查組組長就國務院出台的政策進展情況的督查作報告。李克強承認,政策執行存在“中梗阻”和“最後一公裏”不到位等現象。對此有評論指出,如果說貪汙腐敗是中共的“致命傷”,那么,庸官懶官則是 “慢性病”。不管是“致命傷”還是“慢性病”,顯然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都有著不可估量的破壞作用。
如何破解這一“頑疾”,李克強不光以當頭棒喝的方式警醒官員,更開出了相關“藥方”,一是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所謂簡政放權、放管結合,首先是‘自我革命’”。二是要主動作為,狠抓政策落實。就在21日常務會議當天,國務院決定將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協調小組的名稱改為國務院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作為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擔任協調小組組長,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楊晶、國務委員王勇擔任副組長。
官方公布的協調小組職能顯示:在各地區各部門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職能轉變的基礎上,統籌研究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重大改革措施,研究擬提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的有關重要事項,協調推動解決改革中遇到的困難和重點難點問題,指導地方相關工作,督促各地區各部門落實改革措施。
領導人發怒意味著什么?
“拍桌子是必要的,拍桌子比不拍桌子好。不拍不足以震懾,不拍不足以引起重視。”2003年,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采訪時,習近平如是說。習近平在外界看來“性情謙和”、“為人平易”,但如果回顧其從政履曆,人們會發現,習近平在工作中,尤其是在談及腐敗等問題時往往語氣強硬、毫不含糊,處理問題時甚至頗有鐵腕風格。而疾惡如仇、讓所有貪官都膽戰心驚的朱鎔基發起火來,毫不留情,使原本不苟言笑的面容變得更加嚴肅。對於發火,朱鎔基曾表示,“我從來不嚇唬老百姓,只嚇唬那些貪官汙吏。”
用朱鎔基自己的話說,他之所以發怒,就是要恪盡職守,敢於說真話。“如果本屆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們就對不起人民,要做‘惡人’。”在很多時候,怒火代表了民意,很多醜惡現象是老百姓深惡痛絕的,但因為百姓處於底層而沒有辦法。”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解釋說,“官員發火不僅代表他本人怎么想怎么做,還能夠反應出一定的社會傾向和要求。這樣一來,當然能夠給官員加分了。”“習近平、李克強發火,因為他們敢做敢管,因為他們想解決問題啊,”許耀桐說,“面對現狀不滿,他們自然就發火了,他們有曆史的擔當,意識到了領導人的責任。”
治大國如烹小鮮。特別是在中國,幹實事得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縱使是國家領導人,也得跟成千上萬阻力博弈。有時候,敲桌子也是體現他們決心的一種感性流露。2012年兩會上,有個細節,也許沒多少人注意到。當溫家寶語氣堅決地說道:“我可以對大家講,為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奮鬥一天”時,他的右手握成拳頭,重重地敲了一下桌子。一位老記者表示,他參加溫總理記者會十次了,好像還是第一次看到溫家寶敲桌子表達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