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

五問房產電商轉型:基因和人才決定成敗

2015-05-13
来源:搜狐科技

  近期,房產圈有幾件事,被解讀的不淺。

  一是,吉屋宣布A輪融資,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個資方泰禾集團。據說這是史上首個房地產開發商入股房產電商的案例。盡管泰禾集團的投資額只占到吉屋本輪融資總額的三分之一,仍被解讀為房企在轉型嘗試上的思考。

  二是,此前世聯行4.2億元收購Q房網15%股權。在Q房網推出超級經紀人模式後,先是被中原地產等多家中介聯合抵制,後卻得到行業龍頭世聯行垂青,劇情反轉指數絕對五顆星。傳統代理公司在如何對待新事物上,顯得有些迷茫。

  事實上,這個行業的最近的動靜並不止於此。融資、收購、合作、轉型,各種你能想到的布局都在發生著。在無望改變的買房市場,行業中的各個角色都在嘗試和思考,如何在被上帝關上門的房間裏,打開一扇最大的窗。

  四面楚歌還是八方來財?

  一位行業人士這樣形容現在的房產電商格局:來自不同領域的公司正在殺入這個行業。

  這其中包括,從傳統中介轉型來的Q房網,從代理公司轉型來的房多多、好屋中國等,從互聯網公司轉型來的房天下(原搜房網),從互聯網中介進入二手房的愛屋吉屋,從金融進入房產的平安好房等。此外,市場中還有吉屋等直接以房產電商為定位的創業公司,以及鏈家等互聯網化程度本身較高的中介公司。

  隨著越來越多小夥伴的加入,操盤者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這個曾經遍地是金的行業,如今能否通過互聯網化,繼續八方來財?吉屋CEO潘國棟說,這兩年的房產相當於零售電商的2003和2004年,彼時Ebay收購e趣、淘寶初創。在變化中,行業才能被快速認知。

  所以他們開始了迅速的並購和合作。

  春節前後,鏈家開始了合並計劃。包括四川伊誠、上海德祐、深圳中聯,後還與北京易家達成合作。在鞏固北京大本營之外,鏈家在向其他城市發力了。據鏈家網COO徐東華透露,以成都為例,鏈家和伊誠合體後,所占的份額超過當地成交總額的50%。

  上月,房多多和趕集達成合作。房多多COO曾熙笑稱,“房多多一夜之間成為了房產電商裏流量最大的平台”。不過根據雙方透露的信息,前期的合作仍以流量為主,磨合順利之後會逐漸向交易過渡。

  吉屋則在大規模的簽約合作代理公司。包括多數TOP10的新房代理公司,以及各區域最大的新房代理商。潘國棟也用數據表明了這個戰略的野心,今年的預期業績目標是去年的10倍。

 

  他們為什么著急?

  關於原因,筆者試圖描繪一幅行業眾生相。

  首先是開發商,或許房多多COO曾熙的這番話能夠解釋。關於開發商,他這樣說。“消費者認為房價很高,但其實開發商的毛利潤也非常低,這兩年下降得尤為厲害。”

  他介紹,一線城市的房價中,地價占比從早幾年的30%-40%,一直飆升到現在的60%—70%,很多開發商的毛利只有不到20%。而其中的營銷費用,除了前三名萬科、中海、綠地維持在3%左右外,小開發商基本上在5%左右,最高的竟達到20%。一個上海的開發商說,費用扣掉後利潤率在個位數。

  其次是傳統中介。不斷被提高的傭金比例,以及股權派發,都顯示出了他們的焦慮和不安。而焦慮的根源是,他們能否留住經紀人。

  Q房網是傳統中介揮舞起的一只大蟹鉗。盡管脫胎於世華地產這家深圳本土的中介公司,最終卻反客為主,把世華地產變成了Q房網旗下的特許加盟商。後來又推出超級經紀人模式,試圖改變傳統經紀公司和經紀人的關系。

  我愛我家推出的全員持股則可視為一次典型的反擊,號稱“經紀人當家作主的時代來臨了”,這個被稱為要超越O2O的“3O模式”,即Online + Offline + Owner,實則一樣是對經紀人資源的爭奪。

  中原集團主席黎明楷也曾明確表示,“傳統中介公司的架構在新的模式沖擊下必須進行扁平化,每個管理崗位的職責要清晰明確,把擠壓出來的利益重新分配。”所謂的扁平化和重新分配,最大的利益相關體還是經紀人。

  售樓小姐為什么被拋棄?

  這幅行業眾生相還沒有畫完。有一個角色,筆者想拿出來單獨說說,因為他們在時代的車軲轆裏,被拋棄的最快。這個角色叫代理商,你在售樓處看到的售樓小姐就是他們的員工,也就是所謂的“內場”。

  從繁華到沒落,分水嶺始於2011年。政策改變、投機泡沫被擠掉、行業開始進入買方市場。“開發商突然發現,客戶一夜之間不見了。”潘國棟這么形容當時的情形。這讓代理公司在開發商面前的地位一落千丈,等不來客戶的售樓小姐們成了擺設。

  吉屋北方區合作夥伴、天津六度總經理郭君總結了兩點。

  一是代理公司從開發商拿到的點數越來越低。“以前身邊的人也許只有20%買過房子,現在可能超過80%。所以客戶有買房意願時,變得更願意去問身邊的人,這讓客戶變得更加分散,去售樓處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少。”

  二是代理公司的價值感越來越低。開發商可以隨便拖欠傭金,甚至要求換人。“甲方(開發商)是很會算賬的,把代理公司當做勞務公司來看,給你算算用了多少員工,大概要花多少錢,這么來確定傭金的。”

  這讓整個代理行業都面臨挑戰。周期變長,成本上升,單項目產出很低,資金周轉困難。據業內人士爆料,去年代理公司基本都在虧損,利潤率達到10%的都很少,很多還是應收賬款。

  代理公司中,房多多算得上是轉型的一個樣本。CEO段毅和COO曾熙都出身自蘇州本地知名的代理公司博思堂,2011年創辦了房多多。有趣的是,2012年上線的好屋中國,創始人汪妹玲、嚴偉虎等正是原博思堂的創始人。

  轉型,為什么有成有敗?

  事實上,謀求轉型的不只是代理公司,還包括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公司,比如搜房網,現在叫房天下。但這個轉型似乎並不如想象中順利。

  一位房天下內部員工向筆者明確表示,對搜房的這次轉型,只有一句話形容,“就倆字,失敗”。一位行業人士則這么說,“搜房是從雲端下來,腳還沒掉地上。不過很難說下一步就做不好。”

  在它還叫搜房的時候,曾是成功的媒體電商,股價也非常漂亮。但隨著買方市場的逐漸落定,情況變了。盡管也是“一萬抵幾萬”的團購模式,但搜房並不承諾成交,只是不收廣告費,然後按每個成交客戶收取1萬的傭金。市場真正低迷的時候,並不能解救少人問津的樓盤。

  於是搜房改名房天下,從媒體轉型為交易,布局線下人員,和往日的合作中介們站到了同一位置上。然而,作為純線上的互聯網公司,搜房的優勢在於其門戶采編基因。突然轉型交易渠道,對團隊來說尚需要適應。搜房到房天下之間,天然欠缺了線下基因。

  謀變的前提是,知己而順應,脫胎而新生。

  相比之下,房多多和吉屋的轉型就比較順利。房多多團隊出身於代理公司,既有開發商關系,又有線下推廣能力。在意識到內場已經不能帶來成交後,迅速在外場通過整合經紀人來獲取客源。行業人士點評,“外場現在很強勢,在開發商那很有競爭力。”

  而吉屋團隊的互聯網基因更強,於是他們最終選擇了從做直營轉型平台,潘國棟表示,整個團隊更擅長做互聯網的事情,對落地、地推相對不是特別在行,於是將重點放在了和代理公司合作,由他們成立獨立電商公司做外場,吉屋負責提供系統支持。

  二手房未來拼什么?

  在存量房的巨大市場吸引下,加上帝都“你懂得”的特殊原因,房多多、房天下、愛屋吉屋等陸續進入了二手房市場,而他們打出的1%、0.5%的傭金似乎宣告二手房也要進入低價模式。但采訪過後,筆者發現大佬們看重的並不是這個。

  徐東華說,鏈家還會堅持2.7%“二手房是個特別複雜的領域。”

  一是不同於美國的獨家代理,國內的多家委托更像是撮合經濟,決策本身比較重;二是和新房不同,二手房業主變量非常大。在鏈家網上,去年系統顯示,業主平均調價四次,每個買家平均要接觸7個經紀人,其中4個有線下接觸。三是北京70%以上是連環單,即客戶賣掉原來的房子另買。這時候風險防范、時效把握很重要,一單違約會導致其他單也違約。

  所以他認為,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多專業的經紀人。一是經紀人本身要具備獨立服務客戶的能力,包括連環單的金融服務等;二是合作效率要高,尤其是北京的學區房,一個原來住豐台的客戶,本來要買海澱的房子,最後可能買了東城的。這種情況就必須合作。

  趕集產品副總裁趙世勇也持有類似觀點。他甚至用了“堅決”二字來表達。“我們堅決地認為,房地產經紀人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他們需要打造自己的專業性。”

  他認為現在經紀人更新率太快,一到兩年換了百分之八九十,非常不利於行業服務水平的提高。美國房地產經紀人的年齡比中國平均大15到20歲。在中國你享受到的服務是,帶進門後,諾,自己轉吧,價格還要客戶跟賣家去談,經紀人只負責後面走合同流程、過戶等。客戶之所以對高傭金不滿,是因為經紀人的服務未體現出該有的價值。

  由此來看,房產電商轉型能否成功,有兩個因素顯得非常關鍵,基因和人才。永遠記得自己是誰,和需要什么,似乎比急著跳進風口更為重要。畢竟,你打開的那扇窗是不是真的風口,只有等洗牌期結束才見分曉。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