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416家上市公司涉“互聯網+”:股價狂漲

2015-05-18
来源:新京报

  現在是互聯網最好的時代嗎?顯而易見,答案是肯定的。今年兩會以後,在政策利好的鼓舞下,“互聯網+”的熱潮,席卷了A股市場。

  新京報記者統計發現,保守估計,目前已有416家上市公司明顯涉及到了“互聯網+”業務,占到上市公司總數的15%。這其中,既有高新企業,也有身處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的企業。各家公司搭車“互聯網+”的途徑,各不相同。躁動的市場卻回饋給了觸網的公司相同的“大禮包”——股價狂漲、市值倍增。借機推出巨額定增的公司,還“圈到了錢”。

  公司高興、股民賺錢,看似“雙贏”的格局下,風險不可忽視。倘若不顧實際的搭車“互聯網”,湘鄂情的境遇,便是前車之鑒。

  誰站在了“互聯網+”的風口?

  這一輪熱潮中,“互聯網+”不再只是那些生來具有“互聯網基因”的企業的“專利”。鋼鐵企業、畜牧企業、飼料企業等傳統企業,正紛紛“觸網”。

  “一場名為‘互聯網+’的風潮,正席卷產業及資本。”近日,一位國內知名的券商TMT研究員多次闡述道,“互聯網+”猶如興奮劑,打在每個創業者和投資者身上,“我們正在迎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互聯網+”熱度急劇升溫,漸成為資本市場的新風口。有評論說,“互聯網”頓成顯學,“報告言必稱互聯網+,投資標的非互聯網+不看”。

  擁抱“互聯網+”也正在成為上市公司的潮流。同花順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14日,“所屬概念包含互聯網+”的公司,共有172家。

  從“觸網”的時間看,這172家公司中,最早涉及互聯網業務的,可以上溯至2012年。而自2015年3月以來,2個多月的時間內,接近25家上市公司先後宣布開展“互聯網+”業務。

  實際上,當前,A股跟“互聯網+”掛鉤的上市公司數量,遠不止172家。綜合各方的研報和信息,電商、遊戲、互聯網金融、智能穿戴、智慧城市、在線教育等,均屬於較為典型的“互聯網+”概念。

  按照各關鍵字在同花順搜索,涉及電子商務的上市公司有112家,互聯網金融概念股有74家,開展智能穿戴業務的公司有50家,53家公司的業務與智慧城市有關。

  同時,32家公司進軍了“在線教育”領域,遊戲概念股則有55家,34家公司涉足了“智能醫療”業務,從事“在線旅遊”的企業有6家。

  如果不考慮重複的情況,單純統計上述數據,共計416家公司走上了“互聯網+”的道路,約占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15.4%。

  倘若將“4G”、“在線娛樂”、“智能制造”、能源互聯網等板塊也視作“互聯網+”概念的話,“互聯網+”公司在A股的占比,無疑將更大。

  這一輪熱潮中,“互聯網+”不再只是那些生來具有“互聯網基因”的企業的“專利”。部分身處傳統行業的企業,正紛紛“觸網”。比如鋼鐵企業、畜牧企業、飼料企業等,目前都站上了“互聯網+”的潮頭。

  以電商概念股為例,其中不光有蘇寧雲商這種“老牌”電商勁旅,如美邦服飾、杉杉股份等服裝企業、隆平高科和獐子島等農產品企業、華新水泥和寶鋼股份等重工業企業,均開建了自己的電商銷售渠道。

  為“觸網”放盡大招

  眼見江湖熱鬧異常,各家公司為了躋身“互聯網+”陣營,亦是“各顯神通”。並購、改名、“傍大腿”、“獨立自強”等手段,分別為不同的公司所用,進而實現了“一秒鍾觸網”的神跡。

  對此前未涉足過互聯網的企業而言,並購是搭上“互聯網+”的最佳方式。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月至5月第二周,A股共有398家公司發布了並購公告。

  而另有不完全統計稱,其間,剔除掉計算機和通信企業後,共有87家居於傳統行業的上市公司,通過並購的方式,實現了“互聯網+”的布局,占到同期並購總數的22%。

  比如,5月11日,金新農宣布以5.3億元的對價收購盈華訊方80%的股權。並購前,金新農的主業是生產豬飼料,而盈華訊方則向網站提供小額充值服務。

  金新農對這次並購的期待是,未來利用盈華訊方的人才團隊,“建立生豬養殖服務平台,建立以養殖戶為服務對象的互聯網金融運營平台”等。

  部分上市公司采取了自建平台的方式,向“互聯網+”進軍。5月15日,原本主做藥物制劑的翰宇藥業,擬募資19億元,其中的8.7億元用於打造一個叫做“互聯網+慢病管理平台”的項目。稍早之前,豫園黃金擬募資80億元,用於互聯網平台的建設。

  無論是並購,抑或是自建平台,上市公司大多會通過定增的方式募集資金,少有公司自掏腰包。

  券商的跟蹤報告顯示,今年5月4日至5月10日,A股共有25家公司發布定增預案。其中,不下10家公司的定增,與“互聯網+”有關,“定增觸網公司越來越多”。

  從定增的金額看,既有像海倫鋼琴2.1億元的小規模融資,也有像豫園黃金100億元、鵬博士50億元的巨額定增。“錢多、人傻。”一位市場人士評價說。

  還有部分公司,試圖以一些“低成本”的手段迅速掛鉤“互聯網+”。一種常見的做法是,有的公司在天貓或京東上開一家網店,然後對外宣布“積極布局電子商務業務”。再如,王府井百貨與騰訊合作推出的微信購物,也被其宣稱為“轉型O2O”。

  上述手段雖然成本低,尚算是“名正言順”。與之對比,如熊貓煙花、多倫股份等公司,在業務未取得實質進展之際,便利用改名熊貓金控、匹凸匹“變身互聯網企業”,則要奇葩得多。

  “股市的錢不拿白不拿”

  一位日海通訊的投資者給公司留言,“股市這么好,管理層為何不考慮增發,收購一些互聯網企業?”該投資者寫道,如此一來,“公司圈到了錢,高興;股票漲了,股民高興”,“管理層一定要有上進心呀,股市的錢不拿白不拿”。

  現在的確是互聯網企業“最好的時代”。從結果上看,無論公司以何種方式宣布“觸網”,複牌後股價漲停,幾乎是沒有懸念的事件。

  以8億元並購兩家做短信掛機、本地搜等業務的公司後,通鼎互聯自4月28日複牌後,連拉12個漲停板。股價從20元一直漲至65元,帶動市值增加166億元。即使是多倫股份什么也沒做,只是打算改個名,市場亦回報了2個漲停。

  伴隨股價的大漲,互聯網概念公司,在A股中的市值排名也在大步前進。截至5月15日收盤,蘇寧雲商市值達到1404億元,超過了中國遠洋、寶鋼股份等“巨無霸”國企,列A股55位。同時,樂視網、東方財富的市值均超1300億元,遠超伊利股份、中興通訊等知名企業。同期,全球最大房地產公司萬科A的市值是1564億元。

  一種更直觀的對比,蘇寧雲商、樂視網、東方財富和恒生電子,四家“互聯網+”龍頭的市值,合計達到4838億元,超過“招保萬金”四家房地產巨頭。招保萬金的市值合計4389億元。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華泰證券在研報中寫道,本輪互聯網狂歡,“部分資質平平的公司宣告觸網”。另有分析文章則直陳,目前已是“牛鬼蛇神上街、股價如脫韁野馬,渾然不顧價值規律”。

  眼見部分公司坐享了“互聯網+”的股市紅利,一些置身事外的公司和投資者已按捺不住。近日,一位日海通訊的投資者在互動易平台上敦促公司,“收購一些互聯網企業”。

  “股市這么好,管理層為何不考慮增發,收購一些互聯網企業?”該投資者寫道,如此一來,“公司圈到了錢,高興;股票漲了,股民高興”,“管理層一定要有上進心呀,股市的錢不拿白不拿”。

  一位做並購的券商人士,也有些焦慮。他說,互聯網如此狂熱,他經手的並購集中在實體企業,“擔心做出來市場不買賬,投資者不高興”。

  市場狂歡之下,亦有隱憂。5月14日,《證券時報》刊發社論稱,“一些公司不務正業,癡迷於跨界並購與資本運作,有的打著市值管理的旗號,遊走於法律邊緣。”

  該社評將這種現象與基金控盤創業板並列,並提醒“潛在的風險,要引起市場各方高度警覺”。

  去年的年報顯示,中青寶、綜藝股份等高溢價收購的手遊、網絡彩票等資產,2014年的業績承諾未能達標。還有的說法是,很多傳統行業的企業,認為開了電商或進行了網絡營銷,就是實現了“互聯網+”,會造成轉型失敗率居高不下。

  湘鄂情,被視為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失敗的典型案例。這家原來的餐飲企業,向大數據、影視等領域轉型未遂後,跌入深淵。

  “互聯網大潮,現在每個公司都在轉型,但最後成功的會是極少數。”一位研究員在微信裏寫道。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