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國家質檢總局公布國產奶粉質量問題后不久,第三方檢測平臺優恪網也公布了五款進口奶粉獲差評的消息,一時間奶粉質量問題引起消費者的擔憂。業內有關專家認為,本次優恪網檢測的指標比較偏門,而得出的實驗室數據與實際情況有所差別,不會對人體產生健康風險。
5月20日,《中國經營報》記者通過大量采訪調查發現,雖然惠氏、雅培、美贊臣等五款產品獲得了差評,但其質量仍然符合國家標準。而優恪網創始人羅昌平也坦承,與合格檢測不同,優恪在做的是風險檢測,對一些尚未被公眾關注的項目做出風險評估和消費者提示,告訴消費者符合國標線以上的產品哪些品質更好,以此來督促企業提高產品質量。
企業不認同差評報告
5月15日,優恪網發布了一份檢測報告:送檢的9款熱門嬰兒2段奶粉中,可瑞佳(新西蘭品牌)、惠氏、雅培、美贊臣、特福芬(德國品牌)這5款產品被評為最低等級D-(警示),殺菌劑、礦物油、有害油脂、氯酸鹽等物質的殘留也是此前國內消費者未曾留意的問題。
優恪網將產品分為A+(卓越)、A(優)、B(良)、C(中)、D(差)、D-(警示)6個等級。一方面,產品缺陷的數量決定評級:缺陷越多,評級越低;另一方面,缺陷的嚴重性也影響評級。如果一個產品違反了法律條款,危害消費者健康而不應該在市面上銷售,會將其直接評為D-(警示).
優恪網的報告稱,優恪不僅僅是以“符合國標”的要求來檢視產品,而是對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評分標準由德國專業團隊制定,參考了中國、歐盟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等國家和組織的權威標準,可能高于中國及歐盟的相關標準。
該報告一經發布,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涉及到的相關企業紛紛表示,不認可差評報告。多美滋中國公關部公關經理王慧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可瑞佳金裝較大嬰兒配方奶粉符合中國和新西蘭的國家標準。不能認同該項商業網站的測試評分和解讀。
而惠氏在回應中稱,惠氏對原材料和成品管理都有一套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向消費者保證所有的產品都符合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和安全標準。
與此同時,雅培也表示,委托了多家世界級一流實驗室,包括德國SGS,歐洲和美國的機構,對產品進行了再次檢測,結果都顯示雅培金裝2段產品完全符合國內、國際各項法規和安全標準。雅培并未檢測出游離氯丙醇、高氯酸鹽,其他物質含量遠低于國際標準。
降低進口產品信任成本
對于本次檢測機構的質疑,羅昌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優恪并不是一個質檢的技術機構,是源自德國的專業消費品測評機構,具體的檢測是委托德國具有專業資質的實驗室完成的。送檢產品的實驗室有10多家,分布在德國的12個城市,所委托的實驗室全部獲得了國際標準DIN EN ISO/IEC 17025:2005的認證,全部具有產品評估認證資格。
羅昌平表示,從去年12月份就開始對本次公布的奶粉進行檢測,當時購買了9款針對6個月以上寶寶的2段奶粉,主要選擇的是京東、天貓、一號店三大電商平臺排名前十位的暢銷品牌。一般會選擇10款產品進行檢測,但由于個別品牌的一款產品樣品不夠,最終確定了9款產品。
當時引起爭議最大的是一個標準檢測,也就是這款產品是否符合國內或國際標準。但優恪網并不想做標準檢測,最想做的就是風險檢測,也就是說在標準線以上哪款產品更好,哪款產品超過標準很多,以此指導消費者購買更好的產品。
羅昌平認為,同樣一款產品,在德國可能是90分,但到了中國就是70分,過去幾十年消費者不知道,政府監管也不到位,因此未來想把這一塊做成一個可視化的內容,推動企業做更多規范。
目前通過A、B、C、D級進行評價,不詳細到具體數據,也是比較有衡量的價值。他表示,A+級的產品在國際通用的檢測技術里面,可以說沒有任何瑕疵,從產品到運輸、承諾、廣告營銷等各個方面都挑不出問題來。而D級產品也是合格達標的,但還是有一些瑕疵。比如廣告詞夸大,對存儲方式是否有提醒等都會對評級有一定的影響。
此外,影響評級的因素還包括產品利潤是否合理。舉例來說,同樣一款奶粉在國外賣50元人民幣,但到國內就要賣100元,利潤最高相差兩倍。通過計算關稅,扣除相應的成本,發現利潤高出的部分非常不合理。暴利情況,在中國就沒有相應的制約因素,而在德國則完全不同,如果企業在終端提高了兩倍的利潤,那么就會追溯企業的奶農是否會在高利潤中受益,如果沒有,視為企業沒有社會責任,將追究企業的責任。
羅昌平表示,目前很多外資奶粉利用中國市場的信息不對稱,賺取巨大的利潤,這一塊被稱為信任成本。中國的信任成本很高,原因是對國產奶粉的不信任,導致一些消費者去國外購買,但進口奶粉并不是最好的。
然而隨著競爭的加劇,有的外企想把70分的產品做到90分,成本就會不斷上升,利潤空間就會更低,競爭力也就更弱。那么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力出現下降導致企業競爭力很難提升,而好質量也難以保證。通過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評價,消費者對90分的產品會有一個清楚地認識。
第三方檢測機構仍難盈利
雖然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檢測報告對促進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有一定的作用,但其目前仍難找到比較好的盈利模式。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鐘凱表示,目前國內獨立第三方檢測行業,總體水平不高。一方面,國內這一領域本身就是在“夾縫中求生存”。針對食品領域而言,國家標準中所規定的檢測項目,在相關部門的管控下,企業基本都能達標,第三方檢測機構大多會選擇相對前沿、冷門的指標進行檢測。在這當中,有些指標學術界也還在探索、討論之中,企業界針對這些指標也沒有相對應的解決方案,要求普通消費者去關注這些前沿科學資訊,稍顯超前。
甄選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陽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殺菌劑、礦物油、有害油脂、氯酸鹽等物質的殘留的檢測項目,對于奶粉的整個檢測方案來說比較偏門,有些物質一般在清洗設備中出現,應該是偶然事件。
他表示,目前奶粉的檢測費用比較高,一個產品的檢測費用就達2萬元以上,加之國家對奶粉監管比較嚴格,很多指標都能達標,一般不會去檢測。羅昌平也告訴記者,9款產品的檢測費用不包括購買樣品和郵寄的費用花費約為1.5萬歐元。
對于優恪網差評的奶粉安全問題,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苯扎氯銨等季銨類化合物是各國常見的消毒劑,通常對人體的威脅不大,能找到的對健康有害的證據主要來源于臨床用藥。而礦物油正常喂養一般不會達到危害的結果,按照檢測結果“較真”,需要吃幾噸奶粉才會有危害,所以實驗室的數據標準過于追求“完美”。
曹陽表示,目前挑出一件好的產品的難度比較大,要設計一整套方案進行檢測,只要挑出一項不合格就不能推薦,第三方檢測要長期堅持去做,可以達到提醒企業改進的目的。但是目前國內與國外市場不同,國外第三方檢測機構通過檢測某類產品,出具檢測報告,消費者支付一定的費用,通過雜志訂閱或電子版訂閱的方式獲得檢測報告。而在國內,幾乎沒有消費者愿意為檢測報告花錢,那么第三方檢測機構只能從市場服務的角度去尋找利潤增長點。比如為電商平臺、大的超市等篩查合格的產品,但目前仍難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