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中國互聯網金融還能向美國學什么?

2015-06-08
来源:騰訊科技

  騰訊科技 王潘 6月8日報道

  中國當下最炙手可熱的行業之一就是互聯網金融了。破局者BAT早已開始排兵布陣占山為王,攪局者P2P平臺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地,而變局者傳統銀行和傳統金融機構被潑了一臉冷水后大夢初醒,發現自己的地盤早已千瘡百孔。

  這場持久戰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已經遠遠超過此前其它互聯網領域燒錢大戰的投入。

  大洋彼岸的美國,可以為這場戰爭帶來哪些“風向標”?

  中國為什么沒有Lending Club?

  當國人還在嘲笑美國沒有“互聯網金融”的時候,美國的P2P公司Lending Club(以下簡稱LC)已經上市了。成立于2006年10月的LC最早只是Facebook上的應用,后來獨立發展成個人對個人的小額借貸平臺。2014年12月,LC成功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市值一度超過90億美元。

  很多國內知名的互聯網公司都復制了美國的模式,但是LC卻并不一定適合“Copy to China”,它的做法與中國當下的P2P平臺有諸多不同。

  除了公司成立時間、人口數量多少、社會人文環境等方面截然不同以外,LC與中國P2P平臺所面對的需求也很不一樣。宜信宜人貸CEO方以涵告訴騰訊科技,LC平臺上的借款人在美國其他的信用機構同樣能借到錢,借款人選擇LC是為了省錢。而在中國的P2P平臺,能不能借到錢才是借款人最關心的問題。LC的品牌口號是“更好的利率”,而國內多家P2P平臺的品牌口號中都有“借得到”三個字。

  此外,美國有十分強大的FICO(費埃哲)信用評分系統,收錄了完整有效的個人信用信息,不僅美國的三大信用局都會采用其報告,連各大銀行也都以此為是否為個人借款以及借款多少的依據。

  在美國你只要有一個SSN(社會安全號),你從小到大的個人信用情況就可以一目了然。它不僅可用于報稅,連申請駕照、開銀行帳戶、公寓租住都可能用到。因此,LC也以此作為個人借貸的基礎,借貸雙方完全可以在線上完成,無需再到線下進行驗證。

  而在中國,由于沒有類似的信用評分系統,在線上無法準確判斷借款人的身份真偽以及還款能力,絕大多數平臺只能到線下獲取借款人。

  有利網早在2013年初就與FICO達成合作,采用后者的技術進行風險管理。拍拍貸也學習了LC的模式,只做線上個人對個人的借貸。

  拍拍貸CEO張俊告訴騰訊科技,拍拍貸在今年3月發布了自己的風控系統“魔鏡”,該系統會參考借款人的多項信息,甚至包括個人微博和QQ空間等,針對每一筆借款給出一個相應的風險評級。

  然而,即便如此,由于數據的缺失,對有利網和拍拍貸而言,信用評估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都還會是一大待解的難題。

  美國真沒有“互聯網金融”?

  就在中國互聯網金融激戰正酣時,人們卻驚訝地發現,大洋彼岸的美國并不存在所謂的“互聯網金融”。于是,很快就有人妄下斷言:中國互聯網金融已技高一籌。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將中國與海外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進行對比。

  據騰訊科技統計,美國在互聯網金融的各個領域起步都早于中國,而且絕大多數領域都領先5年以上。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各種模式,也都能在美國找到原型。

  以美版“余額寶”Paypal貨幣市場基金為例,早在1999年該產品就已誕生,一路跌跌撞撞。到2007年,該基金收益率已攀升至5.1%,資金累積也達到峰值。不過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美國施行零利率政策,所有貨幣基金的收益率都極低,Paypal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一路“飄綠”,規模也逐步縮水。最終在2011年,Paypal選擇將其關閉。而它壽終正寢時,大洋對岸的余額寶還尚未問世。

  在眾籌領域,Kickstarter早在2010年就實現了盈利,并成功為Instagram和WhatsApp等知名初創企業提供了大量原始資金。2014年3月,Kickstarter的累計眾籌額已突破10億美元。而這時,京東眾籌還沒有上線。類似的對比不勝枚舉,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現如今,美國之所以沒有公司蜂擁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在于其線下的金融體系已比較發達,各項金融服務也已趨于成熟,再做創新也比較難。今天的美國跟十年前的美國相比,很多金融服務并沒有太大區別。而中國的金融服務極度不發達,一線城市基礎設施已較為完備,銀行網點遍布街頭巷尾,信用卡也可以人手幾張。但一線城市以外卻不容樂觀,尤其在三四線城市,人們眼中的“金融”還只是去銀行存款或取錢。中國還有大量的人群在財富管理上沒有被服務到,傳統金融本身就沒發展好,所以才有了跟互聯網結合的機會。

  當然,中國在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領域雖然比美國起步晚,卻做到了后來居上。余額寶也完全有可能比Paypal貨幣市場基金做得好。同樣在互聯網保險、眾籌、網絡銀行、P2P等領域,我們也都有趕超美國的趨勢。不過,現在就下結論評判孰優孰劣,還為時過早。

  美國為什么沒有"跑路"?

  過去兩年,國內每天都有數家新公司進軍互聯網金融,而這些公司大多數都選擇了P2P領域。但同時,還有另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數據是,平均不到兩天就會有一家P2P平臺跑路。人們的反應也已經從最初的不相信、質疑、震驚、憤怒、維權,到現在的司空見慣和自認倒霉。然而在美國,卻并沒有類似“跑路”的說法。

  一方面,美國做互聯網金融的公司本身就比中國要少很多,加之監管十分嚴苛,能夠通過監管的公司本身就更有資質,跑路自然也就少之又少。此外,由于信用全國聯網,隨時可以調取,美國人都很重視自己的信用。同時,違約成本也非常高,平臺不敢輕易跑路。受惠于美國良好的社會征信系統,借貸雙方也基本可以接受平臺上的違約率,我在你這兒投資賠了就賠了。

  而在中國,有些平臺本身就是為欺詐而來,從一開始便已做好了跑路的準備。在跑路之后,甚至又改頭換面上線新網站,繼續欺詐,接著跑路。除了上述情況,還有平臺為拉攏客戶,夸大其實,一開始就宣稱保底,更以打擦邊球的形式給用戶過高的承諾,最后無法兌現,不得不跑路。

  91金融聯合創始人吳文雄對騰訊科技表示,在美國因為有現成的FICO信用評分系統可用,P2P平臺可以清楚判斷借款人的信用情況,然后將借款人的信用信息披露給出借人。比如LC這家公司,它本身只作為中介收取中介費,不承擔風險。而在國內,由于沒有強大的信用數據可供參考,所以P2P平臺不得不為借款人承擔起信用背書,這就意味著平臺要對用戶的資金負責。而一旦出現無法擔負的責,就只有選擇跑路。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監管制度不完善,懲罰力度也不夠,絕大多數跑路者都可以逍遙法外。與出行領域的創業公司希望政府放開監管不同,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主流公司都呼吁加強監管,尤其是在準入門檻方面,主流公司都呼吁不要讓沒有專業能力的公司有從業資質。如果大量沒有業務能力的公司都進入這一領域,一旦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就很可能會出現大批量的倒閉或跑路。而這一大環境的變化,勢必會影響到真正有業務能力的公司,甚至不論好壞優劣被監管部門全體叫停也并非沒有可能,這就很容易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