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中國大媽為啥“養不熟”港股

2015-06-10
来源:中國證券報

  最近偶聞有朋友專程前往香港開股票賬戶,順便看了一下港股的表現,結果多少有些詫異:不管是恒指,還是國企、紅籌指數,今年以來漲幅都不到20%;反觀一江之隔的A股,上證和深證兩大基準股指漲幅都超過50%,創業板指數漲幅更是高達170%。

  從市盈率來看,港股不管是恒指還是H股指數,市盈率都才10倍左右,比A股表現最弱的上證50還低不少。

  事實上,在2006至2007年的上一輪牛市期間,港股的漲幅也遠不及A股。有著相似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基本面,又有滬港通等政策方面的持續暖風,“估值洼地”的呼聲也喊了一輪又一輪,為啥中國大媽和大叔們就“養不熟”港股呢?

  投資人結構或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根據港交所發布的《現貨市場交易研究調查2013/2014》,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香港股市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占市場總成交金額的比重達到58%,并且近幾年都保持在60%的歷史高位附近,機構占據絕對的交易主導地位。

  反觀A股,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年鑒,2013年度個人投資者的交易占比高達82.24%,而專業機構僅為15.3%,基金更只有可憐的6.18%。與港股的情況恰恰相反,散戶唱絕對主角。個人投資者交易占比高,往往容易帶來盲目跟風炒作、追漲殺跌、股價畸高等不理想的現象。

  當然,也并不是說散戶就是股市波動或是泡沫化的罪魁禍首,畢竟,這是人類的本性使然。“投資者們在市場上漲時都憧憬一夜暴富,而在市場疲軟時,他們又想保住價值。這是面對市場變化的一種心理反應。”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在名著《動物精神》中這樣寫道,最終往往會落入追漲殺跌的惡性循環,并以泡沫破裂而慘淡收場。

  在散戶主導的股市氛圍中,包括機構在內的各類市場參與者都容易變得更為短視,進而導致股市的過度波動,這在當前的A股市場即是最好的例證。

  反之,在機構主導的市場中,類似公募基金等機構不管是在研究分析、投資決策、風險控制等各方面都有極為嚴格的流程和規章,因此,很大程度上,基金等機構可以規避個體在投資行為中的非理性。

  從海外來看,愈是成熟的市場,散戶的股市直接參與度越低。在美國,據美國基金業協會最新發布的報告,截至去年底,美國家庭金融資產中有24%是基金,且這一比例還在不斷上升。2009年以來,美國家庭對于基金的投資持續呈現資金凈流入,2014年凈流入4160億美元,相比之下,家庭對于股票和債券的直接投資卻持續遭遇資金凈流出。

  從股市交易來看,2014年,美國的基金在股市中的投資占比達到30%。而在A股,按照流動市值50萬億元、基金業總規模5萬億元來算,這一比例也才10%左右。長遠來看,為了A股的健康發展,進一步提高機構投資人的占比是當務之急,也是大勢所趨。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