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艾未未同名個展北京开幕

2015-06-11
来源:香港商报网综合

   艾未未同名個展“艾未未”6月6日開幕

  据人民藝術網消息,艾未未同名個展“AI WEIWEI”于2015年6月6日至9月6日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與常青畫廊舉辦。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汪家祠”從兩家畫廊之間穿過,老房子的結構與畫廊的空間合為一體。艾未未是全球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這是他首次在中國舉辦全新創作的大型個展,由崔燦燦擔任策展人。

  “汪家祠”建于明代,原位于江西婺源曉起村,是汪氏為供奉、祭祀本族始祖汪華而修建的祠堂。除祭祖以外,這里也是汪氏后人舉辦慶典儀式、商議公共事務、懲戒違反族規行為的場所。它像是整個汪氏家族的樞紐機構,把族人扭結成嚴密的家族組織,來維系著宗族的穩定和秩序。

  這一中國傳統構架制建筑,以木料為主要構材,立柱和梁枋通過榫卯相連。五開間四進深,廳堂高大,用料上乘。在建成后的數百年間,族人不斷對“汪家祠”進行修繕、改造,昭示家族的財富和身份。祠堂的建筑形制、規模背后,是“尊卑、男女、長幼”的傳統倫理秩序。

  然而,隨著辛亥革命后帝制的結束和社會倫理體系的崩塌,“汪家祠”的興旺也不復存在。經歷了土改運動和破四舊運動后,這座四進院祠堂的三進被強行拆除,僅存中堂。同時從世代相傳的汪家私產變為公有,雖為村民共用,但無人負責修繕,最終徹底衰敗。

  直到2000年之后新的市場體制的建立,已經坍塌的“汪家祠”中堂在古建市場中變為一件商品。2013年曉起村村委會對其進行公開拍賣,浙江東陽商人朱財昌將它買下,“汪家祠”自此離開曉起村,在浙江東陽被修補重建。兩年后,艾未未購得“汪家祠”成為它的新主人。

  艾未未創作過很多體量巨大的作品,這與他的意志和視野不可分割。此次,他將“汪家祠”拆分成1500個構件運往北京,經過吊裝、組合,穿越兩家畫廊之間的墻壁佇立于新的空間。這時的“汪家祠”經歷了所有者、地點和事件的輾轉變化,不斷增加的遭遇和各種面貌、身份創造了一種戲劇性場景。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和常青畫廊的空間原為798國營電子廠的廠房,由蘇聯援建,東德設計制造,是另一種意識形態的產物。當“汪家祠”靜立其中,它們成為奇妙的組合,一個空間回應另一個空間,一段歷史回應另一段歷史。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畫廊原本的辦公區域與老房子架構重疊交錯,觀眾得以走近“汪家祠”的梁、柱、枋、雀替等構件,捕捉這個古老建筑的記憶片段與殘余。

  “汪家祠”作為古建中的個體,逃脫了被世人遺忘的命運。它也不同于諸多的“舊址”或文物,它們大多散發著陳腐的味道。艾未未對于這一跨越了400年的場域作出回應,他重新解釋已經變得古老的東西,以建筑和藝術的交融創作出從未存在的全新語境。

  “汪家祠”再次變成可以讓人們共享,并且在其中呼吸的空間,既古舊又鮮活。

  据中国书画艺术网报道,這是艾未未首次在中國國內舉辦全新創作的大型個展。從展覽概念到現場施工,艾未未都親自全程參與完成。此次展覽是 藝術家艾未未稱之為“學習過程”的持續進行的項目,代表著藝術家面臨的新的“挑戰”,過程非常艱苦,但最重要的是去建構一個實際的體系。

  “汪家祠”(汪氏家族的祠堂)是一棟明朝時期的古老建筑,用于供奉祖先汪華。他是公元6世紀稱霸一方的重要政治家,從唐朝到清朝的歷朝歷代都被廣為傳頌。幾百年以來,這間古老的祠堂被視為神圣之地,被汪氏族人用于祭奠先祖,同時也是宗族舉行重要集會的社交場所。

  如今的“汪家祠”是艾未未一件具有紀念碑意義的項目,這件古老的祠堂被拆分為1500多個部件,并且被極為細致地的重新搭建于一墻之隔的兩間畫廊里——常青畫廊和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這個傳統建筑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結構完全由柱子與木梁組成。整個建筑完全分離并獨立于兩個畫廊的墻面。這種建筑技術最近開始在西方發展,但在中國已經有千年的歷史,并嚴格遵從中國的哲學和思想。

  這個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裝置不僅壯觀,同時又體現了文化的重要性和美感。將這樣一個作品置入 一個展覽和兩個空間,其實是在為一種“整體性”做鋪墊。在展覽中,整個環境不再呈現的是實體的 存在,而是成為了一個不斷跟隨人們的行為變化的、具有社會性質的場所,而這正是整個作品最 重要的意義所在。

  這么一來,觀眾們也融入了作品之中,他們的行為構成了這件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觀眾無法 同時進入兩個展廳,因而只能看到作品的一半,無法從一處盡觀整個建筑結構。觀眾們被邀請進 入了一個“文化語境”,而非只是一個視覺景象。在這個情境中,建筑物原本的用途被剝奪了,獲得 了一種新的形式及意義。觀眾對展覽的體驗和感受,成為了整個項目的焦點,甚至也成為了這件藝術作品本身。

  再一次地,艾未未強調了在某一特定事件中,人們行為的重要性。這種創作手法不僅具有藝術性, 還具有社會及公眾性。

  在兩個畫廊內呈現同一個展覽,是藝術家的一個大膽構想。這個過程完美體現了艾未未自身的復 雜性,和他的作品中常見的藝術主題。他秉持著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結合了使用現代手 法表現古典元素的超凡能力,并將他對社會和政治的見解貫穿其中。

  此次展覽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對這個浩大工程的描繪。在艾未未的創作中,文件的記錄與編檔 是十分重要的。它們體現了他在藝術研究和藝術事業中的線索與思路。通過文件記錄,藝術家為 人與物件分別標注名稱和地點,重新判斷他們的尊嚴與價值。這種對素材進行記錄和重議的行為會激發人們不同的反應,使人們產生想象、恐懼和其它感受。不同的人對相同的信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隨之產生截然不同的反饋。于是,這種編檔記錄的行為給物件與人帶來了第二個生命,讓他們擁有了兩種不同的現實,兩種不同的存在。

  許多文章都曾用不同語言描寫過艾未未的人生經歷——關于他家庭早期的艱辛經歷,以及他如何用藝術創作和實踐思想自由去救贖和償還他的父親。

  艾未未堅持著他在不同領域上的積極行動:從藝術到建筑、文學、紀錄片,還有他在社交網絡上的活動,他在各個領域的活動只有一個相同的目標:支持人們分享各自的言論與想法。

  常青畫廊與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這次展覽也意在聚焦艾未未所有的復雜性,對于他來說,藝術是一種存在方式,并且與他所處時代的真實處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