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港將出版戲曲志

2015-06-15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民政事務局局長 曾德成

  第六屆中國戲曲節本月19日響鑼,為觀眾獻上多元化的節目,一直持續到8月初。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每年舉辦戲曲節,已經樹立品牌,受到全國戲曲界重視。今年前來參加演出的就包括多個劇種,當然還有粵劇的演出。

  香港這現代化都會,予人的感覺是十里洋場、璀璨時尚,但這大都會有豐富的民間藝術傳統,而且具備開放、高效、暢達等特點,可以同時成為傳承和發揚中國戲曲的重地。我們作為重大投資建設的西九龍文化區,已率先動工興建的正是戲曲中心。香港演藝學院設立了戲曲學院,培養專業人才。香港又同廣東和澳門合作,在國家支持下,成功申報將粵劇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都說明香港弘揚戲曲的優越條件。

  近年,康文署更委聘了專家、學者,著手編纂香港《戲曲志》和《戲曲音樂集成》。這項工作從2012年已經開始,邀請了對中國戲曲音樂素有研究的學者余少華教授、李小良教授、容世誠教授負責,初稿最近已完成,正進行補充和校正工作。

  《戲曲志》以紀實的形式,縱向展示香港戲曲發展的脈絡,并透過介紹構成這門綜合表演藝術的各項元素,例如劇種、劇目、演出技巧(如腳色行當、表演身段)、舞臺美術(如化妝頭飾、戲衣裝扮、人物造型)、演出場所、演出習俗、行內術語等,橫向則呈現香港戲曲的整體面貌和特色。至於《戲曲音樂集成》,則從音樂的角度對各類戲曲作分析,例如唱腔及器樂的音樂結構,并選編具代表性的樂譜入卷。這些資料整理和研究工作,無疑是推動戲曲中心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志書的編纂過程中,收穫甚豐。研究團隊從大量的文獻,以及訪問和田野考察所獲得的資料中,解開了一些疑團,亦發現許多嶄新見解,例如他們根據香港廟宇內的碑刻,發現香港在十九世紀中葉已有戲劇演出,印證現今香港的神功戲傳統,至少可以追溯至160年前。

  研究團隊又檢閱了最早紮根於香港的粵劇團——「香港太平男女劇團」的百多種劇本,發現香港於日軍侵占前的劇目,除了傳統戲碼外,還有不少是以社會時事為題材,例如30年代的婦女解放議題、抗日戰爭時的國防意識等。由於觸及時事,這批劇本有部分是時裝粵劇,其中亦有一些改編自荷里活電影的,而他們的演出臺期表更顯示,劇團每季都會推出大量新編劇目。這反映了早期糅合中與西、傳統與現代的演出情況。

  香港從未出版過類似的志書,所以是一項新開展的文化建設工程,深具意義。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與國家文化部商定,香港《戲曲志》和《戲曲音樂集成》完成后,將納入國家文化部編纂的《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中。文化部主持編纂的集成志書,按地方行政區分省(區)立卷,每省十卷,包括有音樂類、文學類、舞蹈類等。

  各種以語言、文字、或以音樂、舞蹈表現的文化藝術,一直在民間流傳,是我們寶貴的資源。香港首兩卷志書出版后,會考慮陸續編寫其他各卷。康文署轄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正負責統籌文藝集成志書香港卷的編纂工作。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