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投資騙局為何盯上老年人?

2015-06-19
来源:新华网

  新華網銀川6月18日電(何晨陽、靳赫)今年以來,寧夏銀川多家投資公司以高利息為誘餌,吸引老年人投資,然后“一夜蒸發”、卷款跑路。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老年人為獲高利紛紛“中招”,對沒有資質的投資公司信以為真。

  謊稱15%回報,老年人成“獵物”

  “我都快60歲的人了,沒想到最后保命錢被人騙了。”銀川市民劉先生紅著眼眶說,去年底他先后在3家投資公司投入34萬元,今年3月以后其中兩家公司負責人不見蹤影,他不但沒有拿到之前承諾的高利息,連本金也搭了進去。

  像劉先生這樣被投資公司坑害的人不在少數。寧夏周六福黃金珠寶公司承諾,投資者購買黃金后逐月返還高額增值收益,向45名投資者非法融資500多萬元;寧夏博豐投資公司以月收益15%為噱頭,向近300名投資者非法集資3000多萬元;寧夏瑞匯資產管理公司以珠寶店作為抵押擔保,吸收公眾資金1000多萬元……

  銀川市公安局刑偵局副局長余保寧介紹,今年以來該市非法集資案件頻發。受害者多為中老年人,每起案件受害者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涉案金額均在百萬元以上,有的甚至上千萬元。

  記者在一家投資公司受害者登記的名冊上看到,80名投資者大多數年齡在55歲以上,其中60歲到75歲的老人最多。一些老人告訴記者,他們平時買一件新衣服都要猶豫很久,卻將一輩子的積蓄交給了投資公司,很多人一下子精神崩潰了。

  “唉,我是瞞著老伴和孩子偷偷把錢拿來投資的,如果讓家里人知道,以后的日子就沒法過了,”上當的尤女士被一家公司騙走70萬元,“現在我整夜地失眠,一覺醒來滿身是汗。”她對記者說。

  名為投資公司,實為傳銷伎倆

  寧夏塞上律師事務所主任宋波說,這些針對老年人的騙局大多利用老年人容易博取信任、缺乏金融、投資知識等特點,而“新生事物”是騙子們常用的幌子。

  “從第一次接觸這些公司的業務員,到我投入第一筆資金,我前后考察了11個月,沒發現什么破綻,結果還是上當了。”71歲的趙女士是一位退休醫務人員,提到投資這個事兒,她非常感慨,連她這樣自認為有文化、有鑒別力的人都受騙了,其他老年人更不必說了。

  警方分析,此類案件犯罪嫌疑人一般由一人成立多家公司,分別由其同鄉擔任法定代表人,幾家公司互有聯系、互相擔保。從詐騙手段來看,犯罪嫌疑人以投資珠寶、林場、酒店、養殖業、釀酒業等為名,成立投資公司。制作宣傳品,在街頭巷尾、商場進行散發,吸引中老年人投資。

  知情人士反映,多數老人一開始會試著投一小筆錢,而投資公司也會按時兌現好處,嘗到甜頭后,老人們開始增加投資金額。記者發現,一些投資公司之間互有聯系,老人的信息也被共享,一部分老人先后被多家公司誘騙投資。

  一些投資公司采取傳銷手段,從已投資的老人中發展業務員,讓他們再拉更多老人前來投資。閃女士在寧夏一家投資公司先后投入40萬元,該公司將其聘為理事會會長,每月給她1500元工資,她為公司新發展一名投資者,就能得到一筆提成。

  “我就是被她‘發展’進去的,前后4次一共投了32萬元。”一位周姓投資者說,“理事會名義上是監督公司運營的,實際上成員都變成了公司的說客。我們是鄰居,心想她不會騙我,哪知道她本身也被騙了。”

  警惕非法融資,引發社會矛盾

  近年來,利用投資公司進行非法融資的行為,在我國西部地區有進一步蔓延之勢。寧夏回族自治區工商局企業注冊處處長馬鶴銀說,一些投資公司在開展業務時打擦邊球,給金融生態帶來很大隱患。

  針對有的投資公司稱“經過工商局審核批準”的說法,馬鶴銀說,當地工商部門從未批準過以募集存款、承諾利息為經營范圍的公司。一些號稱“投資管理”或“資產管理”的公司,實際上的經營范圍是金融或理財咨詢,但老百姓誤以為他們的經營范圍包括融資。

  按照現有規定,這些投資公司注冊時可以“零首付”,也不需要前置審批,準入門檻較低,而對他們超范圍經營的處罰力度較小。這些公司非法融資,一旦資金鏈斷裂,往往很難收場,容易引發社會矛盾。

  自治區金融辦銀行機構處副處長譚國鋒等認為,針對投資公司誘騙群眾上當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應加緊完善法規,提高注冊門檻,對投資公司的審批實行嚴控;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對投資公司的監管。

  警方提示,老年人參與投資公司的項目要小心,特別是對高利息回報的承諾,更要多加小心。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