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Uber在中國市場上只有兩種結局,其一沒有Uber;其二,變成中國式Uber。
昨日有媒體報道指出,Uber在中國正遭遇嚴重刷單問題,在華每日訂單量中有30%至40%的訂單是刷單,每天Uber在中國光被刷走的金額都超過千萬。
改革開放以來,跨國商業巨頭在中國所向披靡,多次把本土企業打得潰不成軍,但只有一個領域例外,那就是互聯網業。對於跨國互聯網巨頭來說,在中國市場一直有個不能成功的“魔咒”存在,多年以來,從雅虎到易貝,從穀歌到Groupon,至今都沒有一個跨國互聯網巨頭在中國取得成功。
到了2015年,很多人把破咒的希望寄托在國外互聯網專車巨頭Uber身上,Uber進入中國以來,與百度合作,迅速擴張,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在一大批以互聯網企業員工為主的白領群體中建立了良好的聲譽。Uber在中國擴張的凶猛程度與之前的跨國互聯網巨頭相比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真的在中國燒錢,而且舍得燒錢,持之以恒地燒錢,據說,為了占領中國市場,Uber還計劃為中國業務進行新一輪融資。
而人們之所以對Uber寄予厚望,除了對它有技術和商業模式上的信心之外,還因為Uber是真的有錢,最新一輪融資之後,Uber的總融資金額達到100億美元,創下美國非上市高科技公司的融資紀錄。據說,到中國之前,專家們都建議:中國是個複雜的國家,你們需要花4年時間進行研究。但Uber的回答卻是:不用,直接幹吧!然後到這個月,Uber就宣布它在中國做到了日均100萬單業務。
但最終Uber會成功嗎?這還真是個懸念,按照經驗,Uber總會在某一刻絆倒,可能是因為政府監管上的原因——但這也是Uber在各國遇到的普遍問題;也可能是特殊國情的原因,比如遭遇惡意刷單。
所謂刷單,就是Uber的簽約司機通過造假來騙取公司補貼,為了培育用戶群Uber針對司機建立了豐厚的補貼機制,原則大概就是接的乘客訂單越多則補貼越多。由於豐厚補貼,刷單在互聯網叫車領域普遍存在,但Uber的問題尤其嚴重,因為它在機制上留給刷單者的漏洞更大。比如滴滴快的是搶單制,因為存在司機之間的競爭,刷起單來就比較難,但Uber為了避免司機挑活兒,以及讓乘客最快獲得訂單,采取的是就近派單制,這一模式在美國獲得良好的用戶體驗,但在中國卻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再近也近不過刷單熟人之間的面對面。
媒體對Uber上的刷單量估算或許存在一些誇大,但刷單問題是肯定存在的,面對於此,Uber有兩個選擇,以犧牲用戶體驗為代價,堵住刷單漏洞;或者咬牙堅持“國際標准”。目前Uber選擇的是後者,但燒錢的壓力也是巨大的,連中國媒體都出來操心了:10億美元投資夠燒多久?
國人常抱怨跨國公司實行雙重標准,比如中國的麥當勞沒有免費續杯,必勝客的水果自助只能拿一次等等,但Uber的遭遇卻鮮活地演示了實行國際標准的代價。
此外,刷單騙補這種事情,雖然涉及金額不大,但終歸是詐騙,在中國卻被熟視無睹,甚至淘寶上都有大批刷單交易公開買賣,不光沒有法律制裁,甚至連道德上的愧疚感都沒有。
這就是Uber遭遇的特殊國情,它比南橘北枳更甚,可稱作“沼澤地”效應,在低層次的消費者意識、寬松的法律環境、低底線的商業倫理中,就算是一頭大象又怎樣?還不是照樣陷進去。
未來,Uber在中國市場上只有兩種結局,其一沒有Uber;其二,變成中國式Uber。
□信海光(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