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6月25日)酷派就發布公告宣布洽談股權轉讓事宜,那時已經傳出樂視想要入股酷派。對此,酷派、樂視、360工作人員都表示很意外,不可能。然而,就在昨天(6月28日)酷派發布公告,樂視子公司21.9億元入股酷派。消息一出,酷派、樂視、360工作人員依然表示很意外。據說,此消息被封鎖的很嚴,事件的主角——酷派的品牌部門和公關部門都對此不甚了解,甚至VP級別也不清楚。
酷派2014年底到現在的頻頻動作不禁讓人產生了疑惑?中華酷聯的“酷”要就此消失嗎?酷派賣身所為何事?樂視到底又看中了酷派的什么?
樂視、酷派、360的三角關系
昨日樂視子公司出資27.3億港元(約合21.9億人民幣)購買了酷派18%的股份,成為酷派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此消息一出,大家的第一反應是360如何反應。就在前不久,360正式宣布完成對酷派旗下大神的並購,合資公司奇酷將由周鴻禕直接操刀,運行奇酷品牌和大神品牌。而且,6月27日剛剛宣布奇酷科技的三位高管的人事任命。
周鴻禕曾經透露過,360 OS將不僅應用在奇酷手機和大神手機上,也會用在酷派手機上。“酷派一年的銷量國內外加起來也有幾千萬部,這樣來看360 OS影響力還是夠的。”周鴻禕在接受網易科技等媒體群訪時透露。
然而,作為友商的樂視也宣布入股酷派,360 OS是否還能如願讓酷派品牌也都采用,將不再像當初那么簡單。手機業務上,360和樂視無疑存在競爭,但又都“情系”酷派,這樣的三角關系也難怪周鴻禕憤怒的寫下了如下的話:誰在我背後捅刀子,試圖screw我,我的原則是一定要fuck回去。
樂視看中了酷派什么?
那么樂視到底看中了酷派的什么?接近酷派的一位人士透露,樂視看中了酷派在手機產業鏈上的經驗和能力,畢竟酷派是手機行業的老手,樂視剛剛進入,供應鏈是個短板。
之前也有消息稱樂視由於公布Bom單按量產成本定價,引發了競爭對手和供應鏈的聯合封殺。雖然樂視表示不懼挑戰和壓力,但據樂視內部人士透露,產能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此次入股酷派,被認為是看中了酷派做手機的能力。實際上,360和酷派合資成立奇酷科技也是看中了酷派在智能手機設計、制造、供應鏈管理,及售後服務方面的豐富經驗。
不過,也有專家表示此次入股是樂視子公司和樂視手機、樂視關系不是特別大,可能只是資本層面上的運作。
樂視手機一位工作人員也表示,此次入股和他們沒什么太大關系。
酷派怎么了?
酷派和360合作,又出售股權給樂視是個什么節奏?有網友戲稱是“賣身”的節奏。曾經的中華酷聯的“酷”是怎么了?
“這樣說吧,2014年一年的時間,酷派經曆了天堂和地獄。”某接近酷派的人士向網易科技透露。
2014年4G元年,酷派在所有手機廠商中算是比較“激進”的。2013年底中國正式向運營商發布了4G牌照,酷派迅速確定了領航4G力爭國產4G第一的戰略目標。“牌照一發放,老郭(郭德英)很激動,立即召集各分區的老總,宣誓要拿市場第一。”某酷派員工透露。
2014年酷派立下了手機銷量突破6000萬台的目標。
事實上,在2014年上半年,酷派4G手機銷量確實不錯。據賽諾數據顯示,2014年5月份酷派以23.1%的份額躍居中國4G手機市場第一,這是酷派首次實現4G國內市場份額全行業第一。
然而,隨著4G產業鏈的成熟,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進入4G市場,據工信部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1-11月,4G手機新機型高達718款。酷派先發優勢不再凸顯。
而且,2014年下半年以後,運營商受到營改增成本的壓力的影響,營銷費用下降,終端補貼力度逐漸減小。
“運營商的補貼政策的變化對酷派來說是致命的,酷派損失慘重,導致有大量庫存。”那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酷派員工表示。2014年酷派財報也表示,由於運營商政策調整,2014年下半年酷派智能手機銷量低於預期。
另外,分析師也向網易科技透露:首先,年初酷派對形勢估計過於樂觀,向產業鏈大量下單,上半年消費者4G接受程度並不高,手機銷量不如預期;其次,年中之後,華為、小米、OPPO、vivio等廠商迎頭趕上,產業鏈成熟,酷派競爭優勢不再。
酷派變身設計公司?
在4G道路上,酷派算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鑒於2014年的業績,和國內手機廠商紛紛建立子品牌的策略。2014年底,酷派也進行了拆分,一分為三:酷派、大神、iVVi。
酷派繼續負責與運營商密切合作,大神則專注於電子商務,iVVi則集中於公開的零售渠道。分拆之後郭德英對iVVi和大神已經變為投資者關系。
據酷派內部人士透露:“酷派的一系列變化目標就是變身為一個設計公司,內部研發供應鏈,給誰做都可以。”
這意味著酷派(中國和外海兩個市場)、iVVi、奇酷加上新來的樂視都可以從酷派的研發供應鏈處買產品。據悉,酷派內部稱這個供應鏈為“IDH”。
所謂IDH,就是Independent Design House(獨立設計公司)是上遊IC原廠與下遊整機企業之間的橋梁,在IC原廠芯片的基礎上開發平台、解決方案等產品,為整機產品的研發和迅速面市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