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7

中国力量——深圳对口帮扶河汕地区见闻(三)

2015-07-11
来源:香港商報

海豐縣梓里村人驻村干部(左)向记者介绍情况。

  6月初夏,暖風習習。駐深圳的港澳記者,一行9人驅車河源、汕尾,深入到偏遠鄉村,親眼目睹深圳對口幫扶河汕落后地區的成果:共建新城、產業扶貧、科技幫扶、園區援建、教育創強、特色養殖,以及滄海變良田、“戶戶通”……當年香港帶動珠三角地區快速發展的基因在粵北粵東復制、升級、擴散。傳授經驗、幫扶項目、帶動發展,鄧小平提出的先富帶動后富理論,在山區的鄉野、在沿海的市鎮中踐行。強大的正能量撲面而來,感動、驚訝、嘆服,“中國夢、同富裕”!這是一股團結奮進、自強不息的中國力量! 香港商報記者 陳明漢

源于感恩的中國力量

  從“雙轉移”到產業園區建設,再到合作構筑未來新城,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汕尾地區的方式,不僅有集團會戰式的大手筆,也有跟村到戶潤物無聲的“送溫暖”。

  盡管此次采訪團的采訪時間有限,但港記們顯示是被所見所聞的幫扶事跡感動了,頂著炎炎烈日走村串巷,到工廠學校,到田間地頭,現場感受到一份真實的“中國力量”。短短5天,采訪團一行不僅探訪了深汕特別合作區,走訪了深圳(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龍崗(海豐)扶貧產業園、陸河縣新河產業園,還馬不停蹄的到河源市和平縣的新興村、石江村、中前村,海豐縣城東鎮梓里村,以及陸豐市的東山村、下葫村等6個偏遠鄉村進行了實地采訪。

  駐村干部:成就他人升華自己

  6月9日,采訪團一行來到河源和平縣的新興村、石江村、中前村。土夯的老舊農舍與青磚碧瓦的鄉村洋樓交錯呈現,訴說著這里正在悄然發生的變化。在新興村,來自深圳華富街道辦的李燚是該村的駐村干部。據新興村的黃姓村長介紹,李燚來后,他們的村委辦公樓修葺一新,休閑文化廣場平整了,新興小學也有電教室、圖書室。村里的道路均做了硬化處理,路燈也有了。11新建的垃圾池建成后村民的飲水衛生得到極大的改善。趙屋段三面光水渠、蝦公地灌排渠、羅興水庫等水利項目更是造福千秋萬代的大好事。

  不僅如此,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2年李燚駐村那年的人均2568元,增至2013年的5483元,再到去年的8216元,增幅分別高達113.5%和50%,實現了經濟收入上的跨越式發展,村民的經濟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扶貧成效顯著。

梓里村里方便村民納涼的老樹圍池。

梓里村整洁明亮的村民就诊室。

  在海豐縣梓里村,記者隨處可見深圳對口幫扶帶來的新變化:從接通到每家每戶的水泥路、到田間的引水渠,再到村民廣場,甚至方便村民納涼的老樹圍池,無不顯示出深圳對口幫扶的貼心與細心。

驻村干部在村委会楼内的的集体宿舍。

简陋的集体宿舍。

  成就別人,鍛煉升華自己。與眾多迷茫的港青年齡相似,27歲的安徽青年李燚告訴記者,他吃住都在村里,自己沒有女朋友,天天和村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孩子打交道,接觸女孩子的機會更少了。但和他一樣,派駐河源、汕尾的村干部,他們暫別深圳的物質生活環境,來到偏遠的落后山村,為的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貧窮落后的現狀。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呂海茵向记者介绍龍崗(海豐)扶貧產業園的建设情况。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龍崗(海豐)扶貧產業園,記者見到,這塊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園區已經初具規模。據龍崗區對口幫扶海豐縣工作組負責人呂海茵介紹,這片產業園由龍崗區投資3000萬元,建設廠房1.5萬平方米,產權歸25個貧困村集體所有。產業園將依托海豐梅隴首飾加工專業鎮,引進首飾加工龍頭企業,采用公司加基礎加農戶的扶貧方式,預計園區2015年建成后,可增加4000個就業崗位及集體收入160萬元,每個村一年可增加7萬元的收入。屆時,這些貧困村將由現在的零分紅變成“村村有分紅”。

陈浩向采访团介绍优化东山村农地的相关情况。

  在陸豐市東山村,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的對口幫扶模式則更體現出深圳在人才、意識、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幫扶優勢。該村駐村干部陳浩介紹稱,他們引進中興能源(深圳)有限公司與村委會合作,采用先進的“造血式”扶貧新模式,開展“東山村光伏發電扶貧惠農示范項目”,打造了粵省首個“光伏扶貧惠農富農示范工程”。通過利用村委會、貧困戶及潭西二中校舍空置屋頂資源,建設光伏發電系統,并網發電銷售給南方電網,電費收入歸屬東山村集體和貧困戶,主要幫扶無勞動力、缺少勞動力的貧困戶家庭。項目預算投入資金不超過50萬元,預計每年獲得電費收益超過5萬元,回報率超過10%,實現了村集體和貧困戶的穩定增收。

  東山村老支書莊書記表示,深圳的幫扶徹底改變了東山村,很多項目都是造福千秋萬代的。比如,深圳幫助村里修繕了農田路橋閘,改善了村農田水利基礎條件,受益農田面積達到2000多畝,水稻由一年一季提高為一年兩季,去年全村水稻、紅薯產量相比上一年增產50%以上;新建三面光排灌兩用水渠超過3.5公里,將靠天吃飯的低產田改造為旱澇保收的良田;東山村農業“命脈”的二孔水閘重建項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徹底改變了東山村2000畝水稻田常年積水、排灌不暢的歷史;為確保400畝蓮藕基地和周邊1000畝水稻田種植過程中能正常抽排水,實現蓮藕、水稻產量穩定增收,在東山蓮藕基地南側新建了一臺容量為250千伏安的變壓器,該變壓器的供電覆蓋范圍約2000畝水田,受益群眾約1500人,極大地改善了全村的農田排灌電力條件,為從事農業生產的村民提供了便利,大幅提高了東山村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記者們欣喜地看到,過去飽受海水倒灌所害的東山村居然創出“東山紅薯”、“東山紅米”、“東山蓮藕”三大農產品牌,產品在深圳市場甚至供不應求。據陳浩介紹,深圳市規劃國土委投入幫扶資金約10萬元,幫助東山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紅薯產業示范基地,形成了規模化的主導產業,幫助設計紅薯包裝,打響了村的第一個品牌產品“東山紅薯”,并聯系深圳農產品銷售企業收購。已幫助合作社銷售“東山紅薯”銷售額超過10多萬元;投入幫扶資金30萬元,對東山村100畝集體農田進行修繕改造,由東山村農民專業合作社承包種植紅米,紅米種苗引進廣東省農科院推廣品種,并幫助提供化肥農藥、包裝設計等,還聯系了深圳市好生活農副產品配送服務有限公司訂單銷售、擴大銷路。東山農民專業合作社去年此項收益約20萬元;“東山蓮藕”的種植,引進了深圳農產品生產企業承包經營,通過創新土地流轉方式,帶動周邊240畝個人的單造低產水稻田,整合形成約400畝規模的連片農田,采用“基地+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東山村蓮藕水生作物與魚類混養示范基地,聘請當地貧困戶在基地勞作務工,貧困戶可以獲得“租金+工資”雙份收入,預計在基地務工的貧困戶每人每年增收6000元。

  受與授之間的感恩哲學

  據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林偉軍介紹,深圳市各委辦局和四個區共幫扶汕尾市90個貧困村和5804戶貧困戶,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到位幫扶資金3.45億元,實施幫扶的村項目1304個。在5月份廣東省組織年度考核中,全部深圳幫扶村都以“優秀”成績通過全省考核。

  扎實的數據背后,更多是先富幫后進的溫情。誠如深圳市派駐陸豐扶貧“雙到”工作組組長、陸豐市委常委曾慶偉所言:深圳的扶貧精神不僅僅是先富帶動后富的政治責任感,還要有情系百姓、情系基層的情懷,真抓實干、解放思想、創新開拓、團結協作的精神。

图为陸豐市下葫村的小学校园内,国旗高高飘扬。

  正是這種執政者情系民眾,國人間團結協作的精神,方使這個泱泱大國,在飽經磨難后卻往往能歷久彌新。這股強大的中國力量并非無本之源,它的源動力來自知恩圖報,來自國人自強不息。

  “非常感謝河源這片熱土,我們在幫助當地百姓的同時,也從中學會了感恩。“深圳市派駐和平縣扶貧“雙到”工作組組長、縣委常委陳斌如是對記者說。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