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貿易金融雙輪驅動人民幣國際化走強

2015-07-22
来源:法治周末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IMI副所長涂永紅根據人民幣國際化指數的測算,預計“在3-5年內,人民幣國際化指數超過英鎊是沒有問題的。我們認為在5年以后,也許在2020年之前,人民幣是可以成為第三大國際貨幣的”

  法治周末記者 汲東野

  “只要沒有重大不利事件發生,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或許在兩年內就將趕超日元,成為第四大國際貨幣。”7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在發布的年度《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5》(簡稱報告)中這樣預測。

  目前,人民幣是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第六大外匯交易貨幣。

  而從2009年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開始算起,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踐僅走過了6個年頭。中國人民大學校長、IMI學術委員會主任陳雨露認為,6年里,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保持著一個持續高速的增長狀態。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團隊測算,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在2014年年底達到了2.47%,2009年年底該指數僅有0.02%,5年間增長了120余倍。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IMI副所長涂永紅根據人民幣國際化指數的測算,預計“在3-5年內,人民幣國際化指數超過英鎊是沒有問題的。我們認為在5年以后,也許在2020年之前,人民幣是可以成為第三大國際貨幣的。”涂永紅說。

  與此同時,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等四大主要貨幣的國際使用份額較前一年度明顯下降,人民幣、澳大利亞元、加拿大元及其他新興國際貨幣的份額有所上升。2014年年底日元國際化指數回落至3.82%。

  貿易與金融雙驅動

  報告指出,2014年人民幣國際使用程度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貿易與金融雙輪驅動模式更加突出,人民幣國際接受程度大幅提升。

  金融改革加速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便利政策逐步落地,2014年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達6.55萬億元,同比增長41.6%。全球貿易中的人民幣結算份額提高至2.96%。

  與此同時,金融交易逐漸成為推動人民幣國際份額上升的主要力量。2014年人民幣國際金融交易計價支付功能進一步強化,全球資本和金融交易中的人民幣份額達到2.8%。

  2014年人民幣直接投資達1.05萬億元,同比增長96.5%。

  人民幣國際債券市場日趨繁榮,2014年國際債權和票據發行量達473.2億美元,同比增長104%。當然,人民幣國際債券和票據在全球的債券市場份額還比較小。

  2014年全球多個國際金融中心開展了離岸人民幣業務,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日益豐富,在1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人民幣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離岸人民幣存款規模迅速擴大,為人民幣國際債權的發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目前,我國離岸人民幣市場初具規模,據央行[微博]統計,中國人民銀行[微博]已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總額3.1萬億元。截至2015年4月末,境外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持有人民幣資產余額約6667億元。

  報告指出,鑒于此,2015年例行SDR(特別提款權)定值檢查將人民幣納入其貨幣籃子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報告預測:“人民幣有望在2016年加入SDR貨幣籃子。”

  如果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即代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對人民幣充當國際儲備貨幣的官方認可,也是人民幣進入主要國際貨幣行列的關鍵標志,象征意義巨大。

  不過,對于人民幣是否應該加入SDR貨幣籃子,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IMI顧問委員李若谷認為,需要進行更詳細深入的論證。他指出,加入SDR貨幣籃子并不一定能夠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而不加入SDR貨幣籃子也未必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李若谷舉例:“日本在加入SDR以后,其在國際儲備中的份額反而出現下滑,這是因為日本經濟存在問題。”

  金融體系須完善

  李若谷指出,貨幣國際化最基本的條件是一國經濟實力和貿易實力,中國需培育強大的制造業以及質量、技術、品牌、銷售渠道都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出口商品。

  中國人民銀行[微博]副行長、IMI顧問委員潘功勝同樣認為:“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發展必須依托更加穩健、更加開放的中國經濟,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為我們提供人民幣國際化的市場基礎和制度環境。”

  在中國人民大學2015國際貨幣論壇上,多位與會專家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但也是靠國家的經濟實力、貿易實力、金融實力支持的。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主任、IMI顧問委員李揚指出,當前人民幣的國際計價、交易、支付功能推進較快,但這個推進基本上還是淺層次的;人民幣作為儲藏貨幣和避險貨幣的核心功能尚需要發展。

  “成為儲藏貨幣和避險貨幣,是貨幣國際化能不能繼續推進,能不能在國際上站住腳的最關鍵條件。”李揚指出。

  “要想讓人民幣成為儲藏貨幣,必須有足夠多的以人民幣定價的產品。”李揚說,“從國內角度來講,可以簡單歸納為進一步深化中國的金融改革,完善中國金融體系,讓中國金融體系不斷提供人民幣定制的、人們可依賴的收益豐富的產品。”

  為此,李揚建議:

  第一,我國需要有一套可依賴的、可實施的、可信的產權保護制度。貨幣的信用問題是第一位的問題,而在制度上,一國貨幣的信用是靠產權保護予以支撐的。。

  第二,我國需要有一個發達的、有深度、有彈性的市場,尤其是需要有一個有深度、有彈性的債券市場。

  “現在中國市場規模比較大,但是存在著非常多的制度缺陷。比如說債券市場,現在中國沒有信用債券,盡管非金融企業發行債券也有評級,但是那個級別并不是信用等級,而是背后擔保機構的等級,最后是作為強大支撐的國家的信用等級。看不出風險,怎么投資,這是市場的問題。”李揚說。

  第三,我國需要一個有效率的支付清算體系。國內現在的支付清算體系還沒有統一,更不用說人民幣支付清算體系、美元的支付清算體系及日元等支付清算體系間相互連接的問題。這些現在都還只是任務,大部分建設工作都沒有啟動。不能清算,資金何以流動;資金不能流動,又怎么能夠進入呢?

  國際化的過程會比較漫長

  李揚認為,“在討論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時候要反過來看,建立一個完善的金融市場至關重要”。

  “從國際角度來講,人民幣國際化不能只看到會給我們帶來的害處,還必須同時深刻地認識到人民幣國家化給我們帶來的責任。即,要承擔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品的責任。我們要逐漸建立承擔國際責任的一套體系。”李揚指出。

  李揚介紹,一般而言,所謂公共品大概分三類:一類是和平安全。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要開始承擔這樣的責任,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要想自己的貨幣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印象,必須向世人顯示,你能維護和平。

  公共品第二類,就是要能夠維護和建立一套穩定且可持續的經濟體系。從全球而言,經濟體系包括三大支柱,一個是貨幣體系,第二個是貿易體系,第三個是投資體系。

  李揚認為:“在投資體系領域,目前沒有國際通行的國際規律可循。全球的投資被3400多個雙邊多變的投資協定規范著,很分散。目前全球需要一個國際投資的規則,現在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目前正在推進的中美投資貿易協定,就可以為國際提供投資的規則,但這并非一日可以完成,是非常復雜的事情。”

  “公共品第三類,就是有效的國際援助體系。當別人出問題的時候,你必須能提供有效的援助,既有效的援助體系必須建立。”李揚說。

  多位專家指出,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會比較漫長,還需要中國不斷健全市場中的相關機制、體系,完善制度環境。

  潘功勝亦在會上發言強調:首先,要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目前我國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目標不太遠,我們需要進一步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換可兌換程度。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推出合格境內投資者境外投資試點。完善滬港通,進一步簡化資本項目的外匯管理。

  其次,協同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我們應進一步健全市場利率的定價機制,增強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完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第三,著力提升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加快建設多層資本市場體系。同時完善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推動人民幣跨境系統建設,構建安全高效的人民幣跨境支付和清算體系。

  最后,積極支持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和風險預警,規避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