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Uber中國暫停融資:投資方陷暗戰

2015-07-29
来源:騰訊科技

  騰訊科技 余一 7月29日報道

  出行市場正成為國內互聯網有史以來最殘酷行業。在國家地方政策多方擠壓的狹隘空間,數十億美金短期內被滴滴快的、Uber等公司燒進市場,并攪動BAT三巨頭與國內外各大私募基金裹挾其中,陷入燒錢、站隊、利益平衡的艱難選擇。

  這是一場錢的戰爭。一位投資人士告訴騰訊科技,按照現有補貼方式保守計算,滴滴快的、Uber每天的燒錢金額都高達500萬到1000萬美金。

  Uber無法放棄中國這塊最大的出行市場,而滴滴快的也無法容忍新的闖入者瓜分掉自己的蛋糕,短期內,燒錢的局面都難以扭轉。

  7月8日,滴滴快的剛剛宣布完成20億美元融資,但騰訊科技從投資圈了解到,盡管已創造全球規模最大的一筆非上市公司融資紀錄,滴滴快的的新一輪融資還并沒有結束,依舊在市場尋找新的投資者,希望達到25億美元的融資額度。

  此外,騰訊科技從知情人士處獲悉,Uber總部近期已將10億美元劃撥到中國,如果Uber中國融資能順利完成的話,20億美金也將被用于中國市場;不過,由于Uber高管、百度以及各投資方對于Uber中國估值、股權比例存在爭議,Uber中國的融資已經被迫暫停,市場上也已經無法找到Uber中國的融資產品。

  對滴滴快的而言,巨額融資不僅僅是為接下來的全面戰爭儲備糧草,同樣也是投資機構站隊的“投名狀”。

  錢的戰爭

  經歷殘酷的燒錢大戰,中國出行市場已經發展成為資本的戰場,對于主要玩家滴滴快的和Uber而言,這輪融資都十分重要。專車監管政策落定在即,政策性風險釋放完畢之后,就是市場導向的全面戰爭,誰能掌握更多資本,誰的勝算才更大。

  滴滴快的和Uber中國在本輪融資的開始時間出現了罕見的撞車現象,雙方都選擇了在6月22日開始新一輪融資。滴滴快的最初的融資額度是15億美元,而Uber中國的計劃是10億美元。

  滴滴快的最近完成的20億美元融資,新的投資方包括資本國際私募基金、平安創新投資基金等多家全球投資者,阿里巴巴、騰訊、淡馬錫、高都資本等現有股東也都追加了投資。

  該知情人士表示,對于Uber中國的融資,投資機構態度比較積極,但在估值上卻分化比較嚴重。Uber中國在本輪融資中,出現了50億美元至90億美元的估值區間,差異達到40億美元。

  此外,Uber的高管團隊在Uber中國持有大量股份,擁有uber中國的控制權,需要時間將股權結構梳理地更加清晰,這也是暫停融資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如果上海新興戰略板能在明年推出的話,如果Uber中國計劃最早于明年上市,就更需要清晰的股權結構。

  百度作為Uber中國的股東態度也不甚明朗,一方面希望借助Uber中國挽回在出行市場相對落后局面,另一方面也希望壓低估值、以更小成本提高百度持股比例。 百度此前在Uber中國的持股比例大致為10%左右。

  對于政策風險,上述消息人士表示,Uber到目前為止依舊還在爭取專車牌照。

  Uber作為一家面向全球市場和全球投資者的企業,在資本層面,此前和滴滴快的并不存在“二選一”的競爭關系。但是Uber中國作為中國業務分離的獨立公司,尋求外部融資時,和滴滴快的卻屬于直接對抗的關系。

  由于滴滴快的和Uber的全面決戰并未開始,所以這輪融資極可能不是雙方IPO上市前的最后一輪融資。本輪融資對雙方而言,意味著在車輛、車主、乘客和合作伙伴等資源的爭奪之外,又開始了資本的爭奪戰。錢的戰爭不僅僅是燒錢的戰爭,還有融資的正面對抗。

  投資人士告訴騰訊科技,對于滴滴和Uber中國而言,投資人一旦投資了其中一家,除非出現合并的情況,否則都不可能再投資另外一家。兩邊押寶的行為,在估值都已經達到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金的時候,是一種不理智的投資戰略。這個階段,兩家企業現在的投資門檻幾乎都提高到了一億美元,而且所占股份不多,任何一家落敗所帶來的損失,都很難靠另一家的收益去彌補,留給投資人盈利的空間太小。所以投資人只能二選一,幫助自己所投的企業去贏得這場戰爭。

  Uber中國融資的三大阻礙

  不過,自Uber開始針對中國業務單獨發起融資,便一直處于爭議的漩渦當中。騰訊科技從接近Uber的投資人處獲悉,不久前,Uber中國融資已進入暫停狀態,市場上也已經無法找到Uber中國的融資產品。

  該投資人告訴騰訊科技,對于Uber中國的融資,投資機構態度比較積極,但在估值上卻分化比較嚴重。

  Uber中國在本輪融資中,出現了50億美元至90億美元的估值區間,差異達到40億美元,投資人對此看法也存在著巨大的分化,關于估值的博弈貫穿于Uber的融資過程。

  滴滴快的的估值,Uber全球是重要參照,而Uber中國作為中國的獨立公司,不可避免又要把滴滴快的作為參照。從日總訂單量的對比上,滴滴宣稱高峰值逼近1000萬,而Uber則宣稱是100萬;由于滴滴是全平臺策略,Uber專注于專車,以專車數據來比較的話,也是300萬比100萬的差距。

  財務數據方面,騰訊科技曾獲得的一份資料中顯示,Uber預計2015年在中國的總營收約為10億美金,相比滴滴快的目標是今年實現120億美元的營收;文件預計Uber中國2015年虧損11億美元,2016年、2017年每年虧損9億美元左右。

  不過,刷單情況也讓Uber的訂單數據被質疑,騰訊科技曾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淘寶一個渠道,就買賣了20萬左右的Uber乘客賬戶。

  這些數據都讓投資人對于Uber中國的當前估值存疑,騰訊科技從投資圈獲得的消息稱,不少投資人都更傾向于壓低Uber中國的估值再投資。

  此外,另據騰訊科技了解,Uber的高管團隊在Uber中國持有大量股份,擁有Uber中國的控制權,需要時間將股權結構梳理地更加清晰,這也是暫停融資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如果上海新興戰略板能在明年推出的話,如果Uber中國計劃最早于明年上市,就更需要清晰的股權結構。

  即便是已經持股Uber中國的百度也態度曖昧,一方面希望借助Uber中國挽回在出行市場相對落后局面,另一方面也希望壓低估值、以更小成本提高百度持股比例。

  據騰訊科技了解,百度此前在Uber中國的持股比例大致為10%左右。

  “除此之外,政策的風險也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Uber到目前為止依舊還在爭取專車牌照。”一位投資人向騰訊科技表示。

  在中國市場,政府的政策方向,一直是專車市場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但騰訊科技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專車相關的監管政策最晚也將于8月份出臺,而專車牌照也有望于8月份落實到具體公司。也就意味著政策性風險將在未來一個月內基本釋放。

  無論是滴滴快的還是Uber中國,或者其他的專車、拼車公司,現在都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專車領域的格局在未來兩年到三年的時間里,基本將確定,會是一家獨大還是兩家并立,未來兩年時間都將十分關鍵。這意味著滴滴快的和Uber中國的激烈戰爭也還將長期持續。

  滴滴Uber對決的延伸

  無論Uber中國本輪融資最終走向如何,不可否認的是Uber中國已經成為滴滴快的在中國最強大的對手。

  Uber于2013年8月入華,最早在上海開始試運營,最開始推出的是商務高端專車Uber Black。由于上海外籍人士居多,且擁有自貿區的獨特優勢,上海成為uber在中國立住腳的一個城市,也是uber各種執照許可最齊全的城市。

  而后2014年6月,Uber開始推出Uber X,但10個月內僅開發了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四個城市,未能克服外企來華水土不服問題;直到去年8月,人民優步推出后,依靠低于出租車價格的“廉價專車”,Uber的入華之路才開始打開,尤其是今年3、4月份,Uber開始對司機實施超過3倍的補貼政策。

  一名Uber司機告訴騰訊科技,他從2014年10月開始開人民優步,最開始每周20單的任務都完成不了,使用的基本都是外國人,直到今年4月份左右,Uber的70單保底收入7000元的政策一出,司機立刻就多起來,在乘客中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

  除了關鍵的低價戰略之外,Uber中國還在不同城市大幅開展自己的營銷宣傳計劃,但人民優步在急速擴張同時,也給自身帶來了傷害。比如廉價高補貼的戰略,一方面加劇了專車和出租車的對抗,讓群體性事件頻發,加深了政府對于Uber的擔憂。另一方面,廉價高補貼的政策難以持續,而在人民優步的擠壓下,Uber的其他產品線處于名存實亡的狀態。

  “Uber通過大幅度的補貼來吸引司機和乘客是一個短期戰略。”滴滴快的總裁柳青日前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沒有人比滴滴更了解中國的用戶,本地成功經驗幾乎不可能復制。

  除了更慘烈的燒錢之外,雙方競爭還有可能轉移到二、三線城市的特征。一線城市的專車市場潛力已經被開發地較為充分,但是在二三線城市,專車依舊是較為空白的狀態,雖然滴滴快的已經率先進行了占領,但是所占據的優勢遠不如一線城市明顯。

  而全球市場的爭奪戰,也將是滴滴快的和Uber競爭的新常態。雖然柳青表示,滴滴快的目前將專注于國內市場。

  知情人士告訴騰訊科技,滴滴快的有意和Uber爭奪出行領域IPO第一股地位。在融資之后,為分散中國市場壓力和全球化定位,拓展海外市場,并購投資海外出行企業,將是滴滴的一大重要策略。參投東南亞第一打車應用GrabTaxi,只是剛剛開始。

  美國第二大打車軟件公司Lyft也是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早在去年12月份,Lyft就已經來華與中國各大專車平臺進行了接觸。對于Lyft的可能合作對象,易到和滴滴都被傳過緋聞。但投資圈認為,與滴滴快的合作的可能性,要大于易到,雙方都擁有共同的股東—阿里巴巴,而且都有全球收購和擴張的需求。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