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報道,衛星通信專家裏達(Zaaim Redha Abdul Rahman)判斷,馬航MH370墜落時沖擊較小,機身幾近完整地沉入南印度洋。
裏達認為,事發當日,燃料不足導致飛機不斷下滑,最終落在水面漂浮了一會。由於當時的沖擊負荷較低,飛機應該是較完整地沉入海底。
裏達之所以作此判斷,是基於在印度洋法屬留尼汪島發現的2米長的襟副翼(機翼的一部分)。
“襟副翼本身只是輕微受損,且周身附著很多藤壺(一種甲殼動物)。很明顯襟副翼與機身脫離的過程並不猛烈。根據襟副翼的邊緣可以判斷,分裂過程比較緩和”,裏達解釋說。
他認為,“如果馬航MH370是猛烈墜毀,那么事故發生後海面應該有很多漂浮的飛機殘骸碎片。且留尼汪島找到的襟副翼也不可能是完整的,只會是它的碎片”。
裏達稱,飛機應該是緩緩沉入海底,之後襟副翼才自行分離,“其他部分很可能也與機身脫離,並被強勁的水流沖到類似留尼汪島等地方。”
裏達稱根據地球自轉規律,飛機殘骸很可能被湍急的水流沖到很遠的地方去。而MH370的襟副翼隨海水漂流4000公裏才到達留尼汪島的說法,是合理的。
裏達是馬來西亞一家資源公司的首席顧問。在馬航MH370航班失聯後,他參與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的分析工作,幫助閱讀、推斷分析航班的飛行數據。
國際海事衛星組織運用多普勒效應理論,對馬航MH370發出的信號和地面衛星接收站獲得的信號進行了分析。飛機失聯16日後,調查者宣布確定飛機最終落入南印度洋。(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