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商报专稿:深圳騰飛 香港机遇

2015-08-26
来源:香港商報

  作為內地首個經濟特區,深圳今天迎來35歲生辰。回顧過去,香港於深圳的高速發展可謂功不可沒。至於未來路上,香港政、經、學界普遍認為,香港仍將擔任深圳與國際市場互聯互通的橋頭堡。                                            香港商報記者 曾展榮 黃兆琦

深優於創新 港接通市場

  特首:羨慕深圳發展速度

  30多年來,本港不少官員、學者及商人親身見證了深圳改革開放進程與成就。特首梁振英即是其中一員,他對深圳的發展既是觀察者,也曾是參與者。

  今年年初,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再次率團到訪深圳,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王榮感謝香港對深圳多年的支持:「沒有香港,深圳不可能取得那麼大成就。」而對於深圳經濟的強勁表現,梁振英表示非常羨慕深圳發展速度,「如果香港做到一半已經很好。」內地改革開放30多年來,深圳一直擔任先鋒角色,奮力發展經濟。至今年上半年,深圳生產總值已達7500.1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8.4%,超過2007年全年水平。而去年生產總值為逾1.6萬億元,按年增8.8%,處於全國排名(不計香港)第四位,並提早達成「十二五」規劃升至1.5萬億元的目標。

  財爺:攜手抓「一帶一路」機遇

  香港與深圳於經濟上的關係一直十分緊密,這在貿易上特別容易看出。資料顯示,香港為深圳主要貿易夥伴,有關貿易價值佔深圳對外貿易總值比例由四成至五成不等,金額上更是連續多年呈高速增長勢頭。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透過辦公室發言人表示,香港與深圳過去三十多年的合作關係非常密切,合作成果亦有目共睹。深圳是內地科技和製造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在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下,兩地可以朝產業高增值的方向發展,同時繼續加強各個領域的合作,好好發揮自身優良條件,把握國家「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

  的確,港深官員一向高度重視兩地合作。自從廣東省委副書記馬興瑞走馬上任深圳市委書記以來,已與梁振英會面5次,每次都談到兩地在不同領域進行緊密合作,特別是在創新科技、創意產業、金融服務等方面。

  香港助推深圳起飛

  事實上,深圳的發展根源是國家改革開放,來自內地的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助理教授夏春更強調,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起到非常大的推動力,惟歷史上涉及土地的問題非常多,如果沒有香港的資金而光有一個特區,還是很難發展起來。他認為,深圳能吸引全國各地的人才聚集,以及有較市場化的競爭,加之企業沒有出現傳統國企的依賴性,才能做大做強。

  夏春說:「有一些年輕人,可能不知道歷史的人,可能會有點瞧不起香港現在的情況,覺得深圳很多方面都比香港要強。但實際從歷史上,香港在深圳騰飛的過程中,起到非常大的推動力和幫助。深圳有歷史感的人,還是很感謝香港當年的幫助。」講到深圳發展的推動力,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恒博士表示:「眾所周知,深圳主要有香港因素,當地外來投資者以香港最多,吸收了很多外面的經驗。」他續稱,深圳另一特別處,就是該市是一個多融合的地方,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前來打拼,「深圳成功是因為沒有地方主義」。另外,他強調,作為經濟特區,深圳能享受特區政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少安排都在深圳先行先試。

  創新科技成深圳秘笈

  香港工業總會新任主席鄭文聰亦是深圳發展的見證者。他指,深圳取得的成就簡直可以「奇跡」來形容,而深圳目前優勢及定位在於其創新科技方面。多年下來,深圳、東莞及香港這三大鄰近地區已逐漸形成「科技—生產—市場」縱向式產業鏈,深圳負責開發及管理,香港則襄助深圳產品面向廣闊市場。

  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坐擁多間著名上市科技公司,三大互聯網巨頭(BAT)之一的騰訊及電訊科技龍頭公司華為、中興通訊就落戶深圳。2014年,高新技術增加值達5173.49億元,按年大增11.2%,佔全年生產總值的32.3%,為深圳經濟增長火車頭。此外,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還擁有華為、比亞迪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早於20世紀90年代初,深圳把握機遇,制訂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令當地高新技術產業創造了10年年均增速逾50%的神話。如今的深圳高技術優勢產業,包括通信、數字視聽、計算機及外設、集成電路和新型平板顯示、軟件與服務外包、裝備製造等產業。

  科技及創意發展主要靠人才,鄭文聰認為,深圳推出的多項優惠及扶持政策,吸引了國內及海外人才來當地就業,期望香港未來於創新政策方面發力追上,但目的不是為拼贏深圳,而是令兩地人才可以於更高水平交流及合作。

  資本市場有望合作成功

  在未來發展上,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巫伯雄認為,深圳及香港適宜繼續在創新及市場分別發揮自身優勢,而有關合作模式除了實體經濟,在資本市場亦有望成功。他指出,由於內地證券投資者及資本市場仍未成熟,香港這個傳統國際金融中心應發揮強處,於未來10年推動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更緊密接軌。

  巫伯雄又強調,深圳前海作為廣東自貿區的一部分,可於經濟政策上先行先試,這有利於深圳與香港合作,打造引外資投資人民幣資產的先行者。

港深融合 舉世無雙

  深圳的成功在於升級轉型,並形成與香港經濟合作和互動的模式,最終由前店後廠成長至各領風騷。現時,深圳高新科技、創意產業發達,並與香港產業結構形成互補長短的格局。兩地有巨大的共同發展空間,如果經濟上能進一步融合,將打造出具有競爭力的世界級中心城市,在「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發展中,更能互利共贏,為國家發展出力。

  對於港深兩地未來合作,香港理工大學高級管理深造學院教授李嘉樂表示:「未來的發展機遇在於深圳和香港的合作上,雙方坐同一條船,利益一致。但現在情況還不清晰,不應單是專家、學者、商界給予意見,深圳和香港的持份者應聚集在一起,互相深度交流討論完才知道。雙方不要被舊有經驗和發展縛緊,因問題複雜,最重要有渠道和場地傾到掂。」他強調,港深合作最重要是共贏,兩地在同一國之下,不要計較太清楚,可以讓一部分人先獲利,自然能帶動其他發展。

  理性討論引導兩地合作

  然而,本港小部分極端反對派政客帶頭反內地人,以至今年4月本港收緊深圳戶籍居民來港,由「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對兩地關係造成不少衝擊。

  夏春強調說:「『一簽多行』改『一周一行』衝擊非常大,可以說比預想還大一些。兩個城市如果優勢互補,雙方都可以從中獲益,但因衝突而有阻礙。」不過,香港反內地情緒正在降溫。夏春相信,如果兩地能比較理性地討論合作發展,引導雙方關係向好的方向發展,兩地前景將更為正面。

  夏春續說:「深圳由科技推動,其優勢是非常有活力,在創新方面闖出了一條比較成功的路。過去,香港缺乏遠見,因金融、地產、航運、旅遊業賺錢比較快,在研發上不願投入太多;如今,應向深圳學習。近年,深圳推動前海試點發展,但國家將重點放在上海,對深圳限制頗多。香港方面仍有很多優勢,可幫助深圳培養人才,提高人才素質,以支持深圳科技行業,這是非常重要的。」互聯互通助資本市場發展

  今年4月,廣東自貿區正式掛牌,尋求在粵港澳深度合作前提下,強化對外開放及簡化外商投資管理。當中,深圳前海、蛇口為自貿區重要組成部分,相信能為港商帶來更多機遇,「深港通」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12月,深圳前海管理局發布深港合作方案,深港通就被納入其中。今年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更表示,「滬港通後應有深港通」。

  雖然深港通開通時間目前尚未明朗,但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及港證監已多次強調,正積極籌備深港通開通工作,與深交所及中證監將保持定期交流。證券界人士亦普遍認同,深港通出現有利於內地資本市場開放及投資者轉趨成熟。

  港與內地融合研究須加強

  除了產業發展,內地現時正大力加強智庫對社會發展的正面促進作用。在宏觀和長遠發展戰略上,夏春認為香港也應向深圳學習。

  「過去20年,學者對香港的貢獻非常具體,現在大學的導向是以研究中國內地或美國為主,這不解決香港實際問題。」他說,「其實,在研究重大問題上,香港要研究如何與中國內地融合,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化解矛盾 共享繁榮

  深圳特區成立35周年來,既為香港帶來不少機遇,實現同舟共濟,同時亦因應兩地發展方向相似而形成競爭。加上深圳居民受惠自由行旅客政策中的「一簽多行」,訪港旅客的增加亦挑戰本港承載力問題,引發兩地矛盾。分析認為,香港近年形成反感深圳居民的心態屬不良現象,要化解矛盾,就要強調互補,而非刻意對立。

  深港對立「相當無稽」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重點城市,致力於開拓新產業轉型發展之際,卻令鄰近的香港優勢開始動搖,兩地發展方向走向相似,繼而形成競爭心態。今年5月,中國社科院發布調查顯示,深圳與香港的差距逐漸縮小,香港本身的優勢產業如服務行業、金融行業等亦受到挑戰,影響自身優勢。

  另一方面,2003年推出內地旅客自由行政策,雖然鼓勵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惟後來「水貨活動」帶來的社會問題,導致香港本地民間組織激烈反對,甚至作出衝擊行為,影響旅客對香港的印象,打擊本地旅遊業;加上自由行實施12年後,本港旅遊業承載力已見飽和,令中央最終於今年4月宣布收緊深圳旅客「一簽多行」簽注,改為簽發「一周一行」。

  對於近年港深之間的競爭升溫,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認為「相當無稽」,兩地應發揮互補功用,而非人為製造阻礙,使其無法完成融合。

  分析認為,要實踐深港同城,從而達到兩地的資源共用、優化配置、功能互補、聯動發展,增強兩地競爭力,先決條件是要化解雙方矛盾,進而對兩地的發展形成長遠幫助,促進融合,達到互助互利。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