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1

坪洲村民凡間仙姊廟賀七姐誕

2015-08-27
来源:香港商報

  周姓廟主稱,廟中七姊旁相伴的四姊木雕(左),在建廟前曾經與她作伴。記者 周駿攝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中國農曆七月初七,即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流傳幾千年,可謂是家喻戶曉。在今時中西文化合璧的香港,市民仍然以各種形式慶祝傳統節日,離島坪洲僅能容納1人的仙姊廟,廟小故事多,廟主為周姓的婦女稱,廟中七姊旁相伴的四姊是她父親出海時撈得一尊四姊木雕,父親將木雕送給她作伴,建廟時便與七姊相伴,也許增添幾分靈驗,每年島內外善信慕名而來,惟今年節日時逢非公眾假日,故善信以島內居民為主。

  七夕,又稱乞巧節,雖已是家喻戶曉,但每當提起,如同西方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般的感人至深。民間相傳美麗、擁有一雙織衣巧手的七姐是天上王母娘娘第七位女兒。牛郎是人間窮家子弟,因父母早逝而隨兄長生活,但兄嫂唆使兄弟分家,牛郎只得一頭老牛。牛郎勤耕作又愛護老牛,感動了由天上貶落凡間的老牛。老牛教牛郎在七仙女下凡於湖中洗澡時,偷走其中一件衣裳,那個仙女無法返回天宮便可以成為牛郎之妻,牛郎照此法,娶得七姐為妻。男耕女織,誕下兒女,生活幸福,卻令天帝震怒,捉織女回天庭,牛郎攜子女追至天庭,王母娘娘以金簪劃出一道天河,從此,牛郎織女隔天河哭喊,最終感動王母娘娘,特許織女每年七月七日於天河鵲橋上與牛郎相會。

  廟宇只能容納一人入內

  民間對傳說津津樂道,但更多的善信藉此祈求平安和順景,亦有求姻緣、求子。離島坪洲仙姊廟是島內外善信拜祭、慶祝傳統節日之處,亦因廟主得一尊四姊木雕增添幾分靈驗。8月19日(農曆七月初六)黃昏,記者抵島時按照海傍路邊導賞牌「七姐廟」問路,然而,遇到婆婆不知「七姐廟」為何處,路過的中年人稱,島上老居民只知道有仙姊廟,此刻,婆婆向記者指明方向。在往坪利路上可見山腳下的仙姊廟,雖在山腳下還是要拾級而上,踏上七、八級石階至廟宇,所見廟宇拜亭前的蚊型空地,最多容得下7、8個人,而廟宇只能容納一個入內,稍微胖一點的身形,可能要側身而入,別看廟小,廟內布置、擺設樣樣齊全。

  神壇置有洗面盆壽包果品

  廟宇神壇前,掛有一張橫額,上面繡有「七姐大會」四個字。平日,神殿上,有一個洗面盆。面盆上放有一條毛巾,以供七姐洗面之用。當日,神壇擺放壽包、生果及花生等,小桌上盆中擺放7把七姐扇、6盒金花及卜杯,而兩盞花燈高掛屋頂。廟宇外牆一側掛上七姐衣、牛郎帽,廟前拜亭方桌上臨時搭起的香案上擺放簡宅、李宅等眾多島民奉上的果籃,籃中祭品除了有壽包、生果及花生外,自然少不了女性用品,由牙膏、洗頭水、毛巾,還有七姐盆等。

  廟主周婦父海中撈得四姊木雕

  在廟宇旁,一位中年婦女帶領親戚忙前忙後,打聽方知這位中年婦女正是坊間相傳的周姓的廟主,周姓婦女稱,廟宇中七姊左邊的「四姊」木雕,在1954年建廟前曾是與她作伴,當年,父親出海時撈得這尊木雕,送給她這個愛哭的小女孩玩,之後,把祂供奉在木屋區的涼亭,廟宇由她們全家人管理,費用主要來自善信奉獻香油,經費不足部分由全家人補貼。每年節日逢公眾假日,島外善信慕名而來,今年節日時逢非公眾假日,善信以島內居民為主。當晚7時,島上居民梁伯與他細仔最先到廟宇,父子倆先整理紮紙,然後上香。梁伯表示,他是漁民出生,曾居於木屋區,後由木屋區搬至新區住,現在見不到木屋,唯有仙姊廟在。

  善信誠心拜祭卜杯投花燈

  晚上8時許,前往的善信最多,幾乎都是島上一戶戶人家。姓簡的年輕女子表示,自小就跟隨家人求花燈,所以,了解求花燈全部過程,除了上香、化寶、擲勝杯投花燈外,拿走花燈置放家中,待第二年寶誕再將花燈送還仙姊廟,待善信們重新擲杯投花燈。今年仍然隨母親求平安,姨媽和兩位朋友亦一起來。她母親一次擲勝杯投得大姊花燈,她笑言,她母親每年擲杯運氣都很好。

  姓劉的婆婆在寶誕接近尾聲時趕到仙姊廟,她表示,原本無擲杯投花燈,其因過去兩年都沒有求得花燈,然而,在廟宇管理人員一再鼓勵下,婆婆決定今次試試運氣。只見婆婆面向神枱,雙膝跪地,雙手過頭頂,高舉卜杯,許願後,甩卜杯於地上,卜杯應聲而散,結果婆婆亦不曾想到一次便擲到勝杯,投得五姊花燈,婆婆今次終於可以如願而歸。所有善信投得餘下花燈、七姐扇及金花後,以焚七姐衣、牛郎帽於天宮代表傳統節日結束。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