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5

機器人時代悖論:“機器人殺人”不是神話

2015-08-31
来源:中国经营报

  機器人時代悖論

  俞飛

  8月12日,印度工廠發生一起機器人“殺死”工人事故;上月初,德國大眾公司“機器人殺人”也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以霍金為首的千餘名科學家聯署公開信,呼籲取締“殺手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

  智能機器人閃亮登場,樂觀者期待人類迎來“美麗新世界”,悲觀者則驚呼工作不翼而飛。未來藍領甚至白領的工作,是否真的會被機器人搶走?機器人時代降臨,喜耶憂耶?

  機器人殺人不是神話

  7月初,《金融時報》發表《機器人真的在現實世界殺人了》專題報道稱,7月1日,大眾汽車公司包納塔爾工廠一名技術員,與同事調試一台機器人,機器人突然“出手”擊中技術員胸部,並將其抓起,重重地摔在金屬板上,技術員傷重不治身亡。德國檢察機關正就此事件啟動調查。

  有關機器人殺人的擔憂由來已久。早在1942年,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就在短篇小說《環舞》中,提出了“機器人三大法則”:一、機器人不可以傷害人類,或看到一個人將受到傷害而不作為;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些命令與第一項法則矛盾;三、在不違反第一、第二項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生存。

  如果說德國這起“機器人殺人案”,或許還能用工業事故來解釋的話。那么近年來,各國“殺手機器人”的研發,卻是如火如荼,令有識之士心急如焚?

  2013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對“殺手機器人”下了定義——“在無外界人為信息輸入的條件下,能夠對目標發動襲擊的機器人”。學界界定更為寬泛,涵蓋“人工智能武器”、“攻擊性自動機器人”、“軍用機器人”等等。

  1984年美國華納公司拍攝電影《終結者——1》,“殺人機器人”T-800不斷升級演變,給人類帶來一次次震撼。現實當中,“殺手機器人”的發展堪稱一日千裏。《簡氏防務周刊》曾預測,2015年以美軍為主的發達國家軍隊將配備“一系列具有某種半自動化程度的軍事機器人和飛行器”。果不其然,2004年美國部署163個無人地面半自動機器人系統,2007年猛增到5000個。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美軍成建制地投入了機器人戰車和無人機,戰績有目共睹。

  雄心勃勃的美國陸軍,規劃以數萬機器人代替普通士兵服役,並會在未來持續擴充。盡管目前應用於軍事行動中的機器人依舊高度依賴人類的指令,主要從事偵察、爆破、後勤和安保等任務,距離自動化軍事機器人尚遠。但不難預見,一旦軍事機器人突破了依賴人類的“奇點”,它們帶來的問題將遠遠超過技術層面。

  “殺手機器人”的支持者信心滿滿,機器人代替人類執行殺戮,士兵遠離戰場,避免了人類的傷亡。“那時,打開電視看看哪一方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就像觀看一場足球比賽一樣輕松。”與人類士兵相比,機器人成本要低得多,維護一台機器人的成本預計不到培養一名人類士兵成本的1/10。美軍司令部表示:“它們不會饑餓,不會恐懼,不會遺忘命令,不會在意身邊的夥伴剛剛被射殺。它們會比人類表現得更好嗎?當然。”

  反對者則認為,自動作戰機器人乃至不斷升級的“殺手機器人”被公認為是繼火藥和核武器之後,人類武器系統的“第三次革命”,勢必引發一浪高過一浪的全球人工智能軍備競賽。在全世界的殺手機器人實驗室裏,科學家不斷給予它們更多的人工智能,它們能走,能相互溝通。總有一天,“殺手機器人”拋棄人類,反戈一擊將不再是科幻。

  1000多名專家日前聯合發表公開信,呼籲在世界范圍內禁止研發“殺手機器人”。霍金、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以及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都在這封信上簽了名。“現在就行動,否則殺手機器人將和卡拉什尼科夫步槍(AK47)一樣廣為流傳並造成同樣致命的危害。”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拉塞爾教授在《自然》雜志發文,憂心忡忡:“最大的擔憂在於這條射出的技術拋物線最後的終點。盡管有著物理學上的極限,但我們可以預料到未來數以百萬計的這種智能機器人將被部署。它們所具備的敏捷性和致命性將讓人類陷入毫無招架之力的境地,這可不是我們所夢想的未來場景。”

  智能機器人搶走人類工作?

  “一大波機器人確實正在襲來,但威脅的首先不是人類的安全,而是人類的很多工作崗位正在隨之蒸發。不僅如此,整個經濟市場也將面臨危機,社會結構將發生巨變。”矽穀企業家馬丁·福特在《機器人時代》一書中提醒,“當加速發展的技術將整個體制顛覆到某個程度時,人們必須主動進行根本性的結構重組,唯此方能繼續人類的繁榮。”

  “它(機器人)很可能對我們的整個文明都造成損害。”福特感慨,自動化、機器化、智能化潮流,使得許多入門級的白領工作被吞噬,藍領工作首當其沖,受害程度更深。工人痛批:“現在它們終於來了,但並非服侍我們,我們發現它們在爭奪我們的工作。這種情況現在很多,還會有更多。”民調顯示,4成美國失業者認為,是機器人等新技術讓自己無法找到工作。

  2008年,奧巴馬競選時百般許諾,將致力於重振美國制造業,讓美國工人重獲外流的工作崗位。7年後,美國制造業大回流,卻並未創造出大量新就業崗位。細究原因,罪魁禍首之一正是機器人快速取代藍領工作,勢不可擋。

  相比人類,機器人好處多多。它們不會請病假,也不會離開公司,更不要工資獎金。在《第二次機器時代》一書裏,作者哀歎:“對只有‘普通’技能的工人來說,再沒有更壞的時代了,因為電腦、機器人和其他數字技術正在飛速習得這些技能。”在過去,新科技傾向於將藍領工作自動化。現在,信息技術甚至已經開始將白領工作自動化。有朝一日,機器人還會逐漸取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事實上,任何有關海量信息處理的文書工作都能由機器勝任,無論你是記者,會計還是律師。”

  麻省理工大學(MIT)經濟學家布林約爾松和麥卡菲表示:機器人造成工作崗位流失,這是人類社會未來十年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美國前任財政部長薩默斯表示,他已經不再相信自動化技術能夠給美國帶來新增的工作崗位。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和牛津大學聯合發布報告,悲觀預測未來有1000萬的不熟練工種將會被機器人取代。2033年之前,全美45%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廣泛取代。

  “對人工智能的擔憂,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機器人與人類先前的任何前沿技術別無二致,曆史經驗已證明,過去的經濟繁榮,大多數是因為采用新技術。”穀歌董事長施密特信誓旦旦,“別擔心失業,人類將與機器相依為命,機器人也不例外。”

  “舊的、低技能工作被取代後,新的、需更高技能的工作出現,流轉出來的勞動力接受培訓後填補了這些新職位——這就是進步的方式。曆史一再證明,當原來的工作被外包或實現自動化後,人們總能找到新的和更有價值的事情去做。”技術樂觀主義者戴曼迪斯表示。

  “很難想象未來的工作是什么樣子,因為不知道將出現什么技術,並改變整個世界。”杜克大學教授瓦德瓦表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工作將更多仰仗人類的創造力。人類的特長在於複雜的情感交流和創造性思維。

  “2050年最賺錢的行業建立在如今尚未發明的自動化技術和機器上,我們現在還無法預見這些行業,催生這些行業的機器和技術還尚未出現,機器人會創造出我們想象不到的工作。”矽穀大神凱文·凱利給出答案——未來人類將和機器人齊頭並進。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