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16家上市銀行不良余額8000多億

2015-09-02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A股上市的16家銀行2015年中期業績悉數出爐,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的“雙升”成為行業趨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各家年報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16家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8841億元,比2014年末增加1810億元,平均不良率為1.31%。監管部門數據顯示,2015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0919億元,而上市銀行8841億元的不良貸款占其比重超過80%。

  其中大型銀行的不良貸款暴露加快,不良率最高的是農行1.83%,其次是招商銀行1.5%。另外三家城商行的不良率較低,分別為南京銀行0.95%、北京銀行0.92%、寧波銀行0.89%。

  上市銀行中,不良貸款余額規模最大的是工行,截至6月末為1635億元,較年初增加389.98億元;其次是農行,為1595億元。不良規模最小的上市銀行是南京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9.42億元。

  宏觀經濟面尚未企穩回升,銀行業的不良“拐點”也未出現。與8800多億不良貸款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16家上市銀行還有高達19003億元的關注類貸款。其中關注類貸款占比達到4%以上的已有4家銀行,分別是農行4.13%,光大銀行4.31%,平安銀行4.46%和華夏銀行4.3%。

  日漸增長的不良資產使得銀行不得不增加貸款減值準備金的計提,這也大規模地“吃掉了”銀行利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截至6月末,16家上市銀行的貸款減值準備余額已達16142億元。

  盡管如此,面對不良的大幅增加,銀行業撥備覆蓋率還是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16家上市銀行中,撥備覆蓋率最低是光大銀行[微博],僅為155.18%,比上年末下降25.34個百分點。其他如中行、民生、工行、交行、中信、平安、華夏、建行等占比一半的銀行撥備覆蓋率均下降到200%以內。

  公司貸款不良率大于零售

  由于實體經濟的不景氣,從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分布來看,公司類貸款的不良率普遍大于客戶數量眾多的零售類貸款。

  工行的不良貸款80%來自企業法人客戶,其中的80%來自于制造業和流通服務業,且主要集中在產能嚴重過剩領域、鋼貿、煤炭、大宗商品、小微企業等領域。年報顯示,截至6月末,工行制造業不良率為3.04%,批發零售業不良率為6.09%。

  建行也明顯是公司類貸款不良率高于零售類貸款。該行上半年公司類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42個百分點至2.08%,個人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11個百分點至 0.49%。

  農行情況亦類似,截至2015年6月末,該行公司類不良貸款余額1321.6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90.92億元,不良貸款率2.43%,較上年末上升0.43個百分點;個人類不良貸款余額260.5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50.06 億元;不良貸款率1.02%,較上年末上升0.14 個百分點。

  不過也有銀行相對特殊,如平安銀行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商業、制造業和零售貸款(含信用卡),占不良貸款總額的97%,其余行業不良率較低。截至6月末,平安銀行對公貸款不良率保持穩定,零售貸款不良率比年初上升0.84個百分點,主要是經營性貸款和汽車貸款不良率上升;信用卡應收賬款不良率比年初上升0.45個百分點。

  分行業來看,批發零售業和制造業仍為“重災區”,甚至有銀行不良率已達7%以上。如建行的不良貸款中批發和零售業不良率高達7.09%,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不良率也高達5.29%,制造業的不良率也為4.67%。

  農行不良貸款余額增加較多的兩個行業為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分別較上年末增加111.49億元和103.76 億元。二者不良貸款率分別為4.37%和7.82%。

  相反,此前公眾關注較多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等領域的不良卻保持在較低水平。如中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是3492億元,不良率為0.07 %;產能過剩行業貸款余額1634億元,不良率為0.46%;房地產行業貸款余額是3598億元,不良率為0.7%,不良率均低于該行平均水平。

  風險向環渤海和中西部蔓延

  分區域來看,傳統的長三角、珠三角由于鋼貿、擔保圈等問題爆發較早,也是此前不良的主要集中區。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銀行業風險也逐漸在向產能過剩行業集中的環渤海地區和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西部蔓延。

  在國有大行中,農行的資產質量管控形勢最為嚴峻,該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增加較多是西部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不良貸款額分別較上年末增加141.72億元和78.90 億元,不良貸款率分別較上年末上升0.61個百分點和0.30個百分點。

  今年上半年,中信銀行東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不良率增速較快,已達3.02%,而該行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不良率分別為1.59%和1.33%。其中該行環渤海地區不良增加最多為12.45億元,不良率上升0.09個百分點;其次是西部地區增加10.29億元,不良率上升0.31個百分點;兩地區不良貸款增量超過全部不良貸款增量。

  中信銀行表示,主因內陸地區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抗風險能力弱,經濟下行期內信用風險加大。環渤海地區產能過剩行業較為集中,產業結構調整加速信用風險的暴露。

  招行數據也顯示,該行上半年不良貸款增量84%集中在西部、中部及環渤海地區。

  監管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東北、內蒙地區的不良“異軍突起”。如內蒙銀監局公布數據,二季度末,內蒙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為670.13億元,不良貸款率達4.03%。而黑龍江銀行業不良率在2015年一季度末已達到3.5%。

  化解不良各顯神通

  保持資產質量的穩定,壓縮不良貸款的規模已成為銀行家們目前的重要課題。

  在業績發布會上,工行行長易會滿表示,該行年初確定的資產質量控制目標是1.45%以內。今年下半年全行上下還要打一場質量資產的“攻堅戰”,確保資產質量不出現大的波動。

  在策略上,易會滿表示,第一是要嚴格控制新的“出血點”,管好新增貸款質量。二是進行“清淤”,總行專門組建了信用風險監控中心,集中200多個人,利用工商銀行的信息化、大數據技術,對全行12萬戶存量貸款進行不間斷的持續監測,掌握風險化解、保持信貸質量管理的主動權。

  年報中披露,工行注重發揮信貸監督中心的“雷達”作用,運用大數據預警模型化解和整改風險融資4600多億元,收回融資2300億元,特別是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和造船等5個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不良較上年末下降0.15個百分點。

  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不良貸款冒出來,多種措施壓縮存量,加大不良貸款的清收和處置力度也是各家銀行共同的做法。交行表示,對不良貸款,該行主要通過催收、重組、執行處置抵質押物或向擔保方追索、訴訟或仲裁、核銷等方式對不良貸款進行管理,盡可能降低本信用風險損失程度。

  此外,在不良的化解中,也不乏一些創新的做法。建行表示,該行將積極探索市場化風險處置新模式,制訂了子公司聯動處置不良資產、重整資產證券化等方案。

  建行副行長章更生也在業績發布會上透露,“不良的處置是技術活,能化解還是要先化解,后處置。在處置過程中能核銷出表外的更好,如果不行要打包,因為打包以后把債權就打沒了;核銷以后所有權還是我們的。比如說蘇州一家房地產企業幾個億的貸款,已經核銷了幾年,沒想到今年連本帶息全部收回。”

  優先通過自行處置,再打包轉讓也是很多銀行的普遍做法。從年報中不難看出,銀行加大不良貸款的處置和核銷力度,但是對外轉讓的數額卻相對較小。從另外一角度也能印證這一做法。比如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信達2015年中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新增收購來自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僅為262.0億元。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