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學生哥習非遺 同稱獲益良多

2015-10-08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王珈莉報道:「以區為本--長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課程」推行至今已5年,學生通過研習相關的資料,配合實地考察,增加他們對長洲社區的歸屬感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反思和認同,從而提高批判性思考能力。兩名中六學生林佳威及盧星宇均認為,通過中三至中五的課程,令他們對長洲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而非如以往般只流於表面。
 
 
  新移民提升對社區認識
 
  林佳威及盧星宇均不是長洲居民,以往對長洲的印象僅限於太平清醮、飄色等片面的認識,經過3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課程后,異口同聲表示獲益良多。盧星宇表示,自己是新移民,對長洲并不了解,此課程正好提升自己對這個社區的認識。她說,最難忘是中五時進行文化專題探討,當中包含3個主題,戲棚文化、粵劇文化及太平清醮,其中對太平清醮的印象最為深刻,通過功課對背后的儀式等有深入的了解。
 
  制作迷你花牌似易實難
 
  林佳威則對戲棚有深刻的印象,他說自己雖然居住西灣附近,平時會有神功戲,但自己經過時不會特別留意,而且覺得戲棚很奇怪,不知如何搭成。修讀課程后,了解到戲棚的搭建、師傅的分工及工序等。另外他選修視覺藝術科,學習制作及設計迷你花牌,直言剛接觸時感到「好得意」,因一向在長洲島上看到的是巨型花牌,沒想過花牌也可制作成迷你版,而且傳統花牌上的字句以恭賀為主,但他們設計的花牌則容許發揮創意,設計一些較特別的圖案。他說,制作過程中,最困難是制作花牌的支架,需使用熱溶膠把每支竹連接一起,處理不當容易燙傷手,加上每支竹的尺寸及角度需非常準確,否則會影響花牌的外形。
 
 
  了解長洲與太平清醮關系
 
  盧星宇坦言,剛知道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課程時曾擔心會增加功課量,接觸后認為課程不僅提升自己制作報告的技巧,又能加深對社區的認識。她特別提到,報告的其中一部分是需要早、午、晚分別到北帝廟記錄戲棚搭建進度,雖然該段時間感到辛苦,但當看到整個戲棚搭成后感到十分宏偉,深刻感受到戲棚搭建是一件非常繁復的過程。她镕時也會與妹妹分享有關飄色的歷史、由來等,但礙於妹妹年紀尚小,并非完全能夠理解。
 
  林佳威說,未修讀課程前只從母親及鄰居得知一些簡單的太平清醮信息,如背景、由來,修畢選修單元后,發現自己知道的只是很小部分及不足夠,反而更了解長洲與太平清醮之間的關系。他續說,去年學校開放日,向到校參觀的朋友表示放於校門的花牌自己有份制作,但他們半信半疑,認為應是老師或外人制作,后向他們解釋制作花牌并非難事,正所謂工多藝熟,更藉此向他們講解花牌的歷史及不同花牌的含義。
 
  難忘擺檔售賣迷你花牌
 
  談及到戲棚觀賞兩個半小時的「大戲」,林佳威笑言,當時最擔心是戲棚沒有冷氣,尤其正值五月天氣炎熱,贊揚同場觀看的長者們十分有經驗及有智慧,懂得自備了扇驅暑。盧星宇則認為,「睇大戲」不單只有「睇」,公公婆婆會聊天,藉著「大戲」令大家有了聯繫,多了一個話題,使鄰居間的關系更緊密。
 
  林佳威又分享了去年參與由東華三院賽馬會大角咀綜合服務中心舉辦的「民間港故事」中學生創業比賽,6位同學親手制作了50個迷你花牌,并於尖沙咀天星碼頭附近設攤檔擺賣。他憶述:「好多人行過唔會理我抅濓介紹,直行直過。」當時感到很挫敗,因甚少人會停下來聽他們分享花牌的歷史及他們制作花牌的原因,「甘辛苦整咗個花牌,但無人欣賞」。幸最終獲得了「最具民間特色獎」,及賺取了千多元,總算有少許安慰。
 
  校方積極向公眾推廣非遺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王珈莉報道:除了校內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課程,校方亦積極推行教育推廣活動。朱劍虹副校長表示,通過推廣活動增加全港學生、老師及公眾人士對本土的歸屬感及對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反思和認同。
 
  不時出席校外文化講座
 
  他指,學生曾於去年參與長洲太平清醮飄色制作及巡游。他憶述,去年為配合辦學團體香港佛教聯合會70周年會慶,學生設計了「佛誕吉祥」飄色應節,主角分別是腳踏蓮花的釋迦牟尼太子佛及手持浴佛水的吉祥天。學生為制作這臺飄色,更特意拜訪長洲四代打鐵的黃成就師傅協助制作。
 
  此外,朱副校長不時會出席校外的文化講座,推廣「非遺」文化;學校亦會在長洲太平清醮舉行前,接待校外師生,包括非華語學生,通過介紹飄色、實地考察醮場、制作微型花牌等,讓他們認識和體驗長洲傳統文化。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