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3

中国品牌汽车剑指欧美

2015-10-1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在海外市場中糾結的中國汽車品牌,似乎正在集體經歷“頓悟”的過程。

 
  來自中汽協的數據顯示,今年8月中國車企出口為5 .22萬輛,比上月下降14 .2%,相比上年同期下降23 .4%。毫無疑問,出口量持續下滑意味著中國品牌汽車在海外市場正陷入窘境中。即便如此,奇瑞、廣汽傳祺等中國品牌車企近期紛紛重調海外業務規劃,并將目 標指向歐美市場。然而,隨著由美國主導,日本、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參與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談判達成一致,這會否再度成為橫亙在中 國汽車出海道路上的一道高墻?
 
  “痛”的領悟
 
  來自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8月汽車出口49.8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14 .8%。其中乘用車出口28.67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16.5%。面對今年以來出口的大幅度下滑,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近年來我國人民幣(6.3458, 0.0008, 0.01%)持續升值,但全球經濟普遍疲軟,使我國汽車出口隨之下滑成為必然。
 
  除了大環境使然,中國品牌汽車在海外市場品牌溢價能力存在的短板日益凸顯。某中國品牌車企國際業務部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中國品牌汽車產品進入海外市場,在產品力與日韓品牌相當的前提下,當地市場經銷商往往要求中國車企產品價格下調30%。
 
  廣汽傳祺董事總經理吳松對南都記者坦言:“代價如此之大,出口銷量即便再可觀,對于中國車企不但沒有積極意義,單純依靠低價進入海外市場還會對中國品牌的價值造成傷害。”
 
  對此,中汽協秘書長董揚指出,中國汽車出口銷量下滑,是中國出口汽車產品競爭力和出口方式上存在問題的集中反應。
 
  重提“歐美計劃”
 
  “針對美國市場我們正抓緊準備,爭取在2017年進入”,日前吳松向南都記者透露,廣汽傳祺已制定東南亞、中東以及北美的海外市場“三步走”規劃,目前在中東市場取得突破。廣汽傳祺與巴林當地經銷商已于今年4月上海車展期間簽約,預計10月首家銷售店開業。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作為吉利汽車海 外業務單元的上海美嘉峰國際貿易公司,悄然遷回位于杭州的總部。對此,吉利汽車公關總監楊學良告訴南都記者,此舉旨在促使吉利的海外業務更好地與吉利汽車 的研發、質量、K D鏈的業務單元協調,改變以往以貿易形勢主導海外業務的模式。他表示,吉利除了近期在東歐、北非等重點市場加快本地化建設之外,未來隨著吉利C M A平臺產品投放,同樣將進入歐美市場。
 
  無獨有偶,尹同躍也在謀劃著奇瑞汽車的遠征軍矩陣,按照計劃,其將在國際市場構建奇瑞高中低產品的競爭格局:奇瑞捷豹路虎定位豪華品牌,與奧迪、寶馬和奔馳等豪華車競爭;觀致定位為溢價品牌,主打中高端市場,與豐田、大眾和別克等品牌競爭;奇瑞將面向大眾消費人群,主要對標現代起亞、榮威、雪佛蘭及斯柯達等品牌。
 
  9月16日,上汽大通成功中標愛爾蘭郵政260輛政府大單的首批車輛從無錫發往愛爾蘭。同時,上汽大通近日也完成了歐洲和北美市場的海外戰略路線規劃,即以愛爾蘭為跳板,進入西歐,預計于2015年完成歐洲右舵區域的覆蓋。
 
  TPP帶來多大挑戰?
 
  然而,就在10月5日,美國、日本等12國簽署T PP協議(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這對于進軍歐美的中國汽車而言,是否意味著當頭棒喝?
 
  “T PP協議在短期內不會對中國汽車出口產生較大的影響”,廣汽傳祺國際業務部部長劉浩源告訴南都記者,首先T PP實施零稅率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汽車產業影響難以立竿見影。并且,當前中國車企的主要海外市場仍在中東、東歐以及南美,受到T PP的影響有限。
 
  即便將上述12國作為主要海外市場的車企,T PP仍難帶來嚴重影響。以主攻澳大利亞市場的上汽大通為例,雖然其出口未能通過T P P獲得免關稅優惠,然而,依然可以通過其與中國達成的自貿協定。在減稅過渡期之后,中澳之間的貨物產品接近100%零關稅。根據記者梳理,在12個T PP國家中,與中國達成F T A的國家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智利、秘魯和新加坡5個國家,幾占T PP國家一半。
 
  事實上,進入歐美市場最大挑戰并非T PP。近日,上汽大通車型V80在澳大利亞進行的A N CA P碰撞測試中僅獲兩星評級,有媒體稱該成績是“近年來A N CA P輕型商務面包車最低測評成績”。對此,上汽大通公關總監楊洪海告訴南都記者,本次A N CA P采用目前最新版本的碰撞標準,測試的產品則是2012款上汽大通V 80,沒有ESP標配最多只能獲得兩星。上汽大通V 80A M T車型全系已標配ESP,上汽大通已再次申請A N CA P測試,“這款車型完全可得到三星成績認證”。
 
  事實上,上汽大通的遭遇,某種程度上是中國車企未來進入法規要求嚴格、技術壁壘高企的歐美市場將面臨處境的一個縮影。與傳統海外市場相比,歐美 市場相對價格敏感度不高,但相關標準、法規嚴格,一旦違反將有可能面臨重罰。之前,包括福特、雷克薩斯等在內的一些知名汽車品牌,都曾有過類似經歷。
 
  “中國車企進入歐美市場不能盲目通過低價追求規模,而是應不遺余力地提升產品技術水平”,楊洪海表示。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吳松,他表示,在海外市場應該先做品牌,再談規模。
 
  事實上,自主品牌試水歐美,應該重視其對中國品牌的品牌力和產品力的提升作用。能夠進入歐美市場,說明產品品質及設計等軟硬方面均能接受最嚴格市場檢驗,這對其他市場將會產生明顯的示范、帶動作用,所以歐洲市場對提升自主品牌的國際形象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