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新常態下金融業面臨四大挑戰

2015-10-12
来源:中國證券報

  在我國經濟“三期疊加、調結構促轉型”的大背景下,與實體經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金融業,不僅面臨利率市場化、同業監管趨緊、互聯網金融沖擊等經營環境變化的考驗,不良猛增、存款分流、凈利潤增速下滑等問題也接踵而來。如何面對這些變革和挑戰,將決定我國金融業未來5到10年的發展態勢。

  傳統銀行業務盈利能力顯著下降

  利率市場化進程已進入深水區,息差拐點隱現,傳統銀行業務盈利能力顯著下降。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接近尾聲。繼2013年7月央行取消貸款利率下限實現貸款利率完全市場化后,日前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也正式放開。目前僅剩一年期及以內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利率仍然不得超過1.5倍基準利率上限。估計到今年年底,我國將邁入利率完全市場化時代。從國際經驗來看,多數國家在實行利率市場化之后的幾年間內,出現利差收窄、銀行的盈利能力下降的現象,行業集中度增強。

  從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快速推進后銀行業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凈息差不斷縮窄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2015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凈息差按年跌13基點至2.67%,預計下半年凈息差受兩次降息的影響,會進一步收窄7-10基點。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和息差的不斷縮窄,銀行利潤增長率正在快速回落,銀行盈利能力不斷下降。2010年和2011年,我國16家上市銀行利潤增幅曾高達30%以上,到2012年便降至18%左右,2014年上市銀行利潤增速已經降至10%左右。預計2015年銀行利潤增速將降至個位數。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進入深水區,社會資金脫媒的態勢不斷加強,銀行業存款流失加重,將迫使銀行提高存款利率水平以穩定資金來源,銀行業整體息差持續縮窄仍將持續,銀行傳統高資本消耗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信貸資產質量進入下降通道

  宏觀經濟仍存下行壓力,信貸資產質量進入下降通道,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由于我國依靠投資和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無法持續,近年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GDP同比增速從2010年的10.6%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7%。2014年資本形成(GDP支出法)名義增速大幅下降至7.6%,2015年的資本形成名義增速預計下降至5%的歷史新低水平。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降至史上最低點13.5%。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工業形勢嚴峻,今年一季度亦出現首次工業生產增速弱于GDP的情形,房地產業持續疲軟,采礦、制造和電力三大部門全面下滑,工業利潤增速于年初已降為負值。同時,近幾年來,我國出口增速也大幅度收縮。按美元計,1995-2001年間中國年均出口增速為10.2%,2001-2008年間平均出口增速27.2%,2008-2014年均8.6%,2014年出口增速僅為6.1%。

  經濟周期處于高增長階段是高收益資產供給的必要條件。我國實體經濟的下行壓力依然很大,較受關注的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和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船舶等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進入下降通道,信貸資產質量管控的壓力越來越大,局部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有所顯現,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持續上行。2015年上半年,16家上市銀行不良率環比增加了21基點到1.45%,處在明顯上升的通道之中。從目前來看,大銀行資產質量壓力超過小銀行。中國五大國有銀行2015年上半年不僅利潤接近零增長,不良貸款余額還在半年內增加1364億元,增幅達到26.96%。

  金融業傳統盈利基礎面臨挑戰

  企業負債持續處于高位,間接融資對客戶吸引力下降,金融業傳統盈利基礎面臨挑戰。

  全球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整體加杠桿趨勢非常明顯。2014年M2/GDP達到193%,比2000年提升54個百分點,比20年前提升近100個百分點。以單位GDP所需要的貨幣來衡量,我國是全球最高的,表明我國宏觀金融效率偏低。2014年末,我國經濟整體(含金融機構)的債務總額為150.03萬億元,其占GDP的比重從2008年的170%上升到235.7%,6年上升65.7個百分點。如果剔除金融機構部門,我國實體部門的債務規模為138.33萬億元,其占GDP的比重,從2008年的157%上升到2014年的217.3%,6年上升60.3個百分點。2008-2014年間,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由98%提升到149.1%,猛增51個百分點以上。其中,2012年我國非金融類企業部門的杠桿率為106%,2013年進一步增至109.6%。與國際水平比較,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水平在所比較的國家中也是最高的。

  由于我國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增長乏力,企業負債持續處于高位,導致融資需求大幅下降,也就是說企業不得不加大去杠桿的力度,間接融資對客戶吸引力持續下降。在融資層面上,表現為凈融資增速乏力,企業中長期貸款下降。2015年7月份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為1000億元,只相當于2014年同期的一半。企業新增中長期貸款占比已經逐月下降至7%,接近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在表內企業中長期信貸大幅下降的同時,2015年表外融資占比并未明顯改善,仍然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表外融資/表內融資這一指標從2013年年初的50%大幅下降至2015年的不到10%。從信貸、表外融資以及債券等數據中,都表明企業融資需求已經出現明顯下降跡象。這意味著,從微觀來看,以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可投資的高收益長期限資產(主要是類固定收益的資產)在變少,金融業傳統盈利基礎面臨挑戰。

  金融業競爭格局正在重構

  互聯網金融沖擊加劇,新型金融業態興起,金融業競爭格局正在重構。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三大主要領域——網絡支付、網絡貸款和網絡理財業務規模增長非常迅猛。2014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達到80767億元,同比增長50.3%。同期,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59924.7億元,較2013年增長391.3%。2014年,中國P2P借貸交易規模為2514.7億元,同比增長157.8%。據測算,我國P2P借貸行業背后所潛藏的影子銀行交易規模或比P2P交易規模大26.9倍,以此推算2014年與P2P相關的影子銀行交易規模或達到6.76萬億元。網絡理財的用戶滲透率是所有互聯網金融細分行業中最高的。2014年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5億人,移動網民5.6億人,龐大的網民和移動網民基數決定了整體而言網絡理財的市場潛力巨大。

  當前,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沖擊主要在于互聯網技術的滲透在顯著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改寫了金融交易規則和組織形式。金融分工和專業化色彩被淡化,金融交易脫媒,具體沖擊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價格市場化,如“寶寶”們大幅加快了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步伐,P2P促進了貸款利率的市場化進程;二是產品長尾化,傳統金融投資、融資均有較高的門檻,而互聯網金融發揮客戶、信息優勢,將傳統金融產品標準細分,降低門檻,滿足互聯網用戶的長尾特征;三是渠道多元化,傳統金融市場渠道為王,銀行渠道尤為強勢,而互聯網為缺乏渠道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如基金、保險等)提供了新的渠道;四是風險管理數據化,大數據改變了金融體系中原有的信貸評級框架和風險管理體系。互聯網銀行、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新型金融業態蓬勃興起,在豐富金融機構類型、滿足不同群體金融需求的同時,不僅大量分流銀行業務,對銀行傳統的經營理念和業務模式造成了沖擊,而且金融與非金融之間的界線也會變得越來越模糊,金融業的競爭格局正在快速重構。

  綜合來看,我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對金融服務數量和質量、對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濟轉型需要金融機構的服務重心下沉,要求金融更多去支持創新創業。企業經營模式變化需要金融機構調整業務重點,未來要更多地為創新創業提供股權融資服務,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包括信貸、避險、資產管理等在內的全方位、全過程金融服務,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跨市場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在“三期疊加”的宏觀經濟新常態下,銀行依靠規模高速擴張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金融業的發展模式必須由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追求效率提升,從同質競爭走向差異化競爭、從單一服務功能轉向綜合服務功能。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