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6

留學與命運 中國大故事

2015-10-19
来源:香港商报
  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嚴濟慈1924年在大洋彼岸寫回家鄉的信中如是寫道,「我且不願意將來送吾們的子女來外留學,因為吾們應該把中國學校改進到他們一樣好,再不要使他們受暈船思鄉的痛苦」。90餘年過去,留學大潮非但未退潮,更是熱浪滾滾。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輸出學生第一的大國。回望歷史,那些先行者的故事,個人與時代命運緊扣,於今仍頗有啟示意義。香港學者張倩儀近日出版新書《大留學潮》,以近代人物自傳為主題材料,把20世紀初的留學故事連起來,講述那個時代的中國大故事。香港商報記者 若笑
 
 
  誠如香港著名出版人、學者陳萬雄先生在序言中所言,近百多年,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的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在這個巨變時代中的弄潮兒,留下的親歷親聞者的傳述,原就是百多年中國文化和社會方方面面、活生生的實錄。而從文化教育來講,近代留學外國是中國史無前例的現象,其影響日后中國社會和文化十分深遠。張倩儀全面挖掘、集攏當年留學問題的種種現象,大小不遺,各成專題,稍早前已出版《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此次《大留學潮》為同系列之第二本專著,其自述「20世紀頭30年,真可謂是高潮迭起」,當年一部留學史,「半部是清末民國政治史,半部是平民求救國求前途的艱難打拼」,雖然「留學救國的成敗未來還會爭議,但大浪淘沙之外,許多動人的努力,不應該任由時間埋沒」。
 
  薪盡火傳之佳話
 
  張倩儀講述的動人故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薪盡火傳」之佳話。20世紀中國科學界有三錢(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他們都是中國「兩彈一星」之功臣,三位都是留學生,其中錢三強留學法國。錢三強當年是清華大學畢業生,到物理研究所工作,所長嚴濟慈是留法學生,他不管錢三強畢業於清華,英文才是強項,鼓勵錢三強考留法公費,并介紹他入世界聞名的居里夫人實驗室學習,錢三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回到中國。
 
  力推錢三強去法國留學的嚴濟慈是上世紀20年代留法的,他是農家子弟,窮得要命,哪有錢去留學?要他去留學并提供學雜費的,是他的幾位老留學生老師何魯、胡剛復以及哥哥胡明復、熊慶來等等。資助的幾位老師在當時貧困的教界薪水無多,自己也捉襟見肘,甚至舉債也供給學生留學費用而毫無怨言。嚴濟慈寫到其離開上海前夕,拜別胡明復,「凡三握手每以加緊,明復先生送出九如里,默然,以吾輩可通信一語了之,過面,吾且淚下。……明復先生亦以遠居國外,無慮經濟為言」,而「無慮經濟」的臨別贈言,實為憂慮經濟的心底苦悶。嚴濟慈說他后來得知,一直提供其學費的何魯先生「1919年在滬向科學社借400元,到1923年夏間還沒還清」。嚴濟慈后來獲得法國國家博士,成績出眾,沒有辜負義助他的老師,嚴濟慈后來成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對於老師的感激當然遠不止於此,嚴濟慈曾說:「要一國科學發達,很要一班犧牲者,如老師胡剛復等,我就認為是犧牲者,因為他們不能做科學研究,而竭力做預備籌劃科學研究的生活,這是為我們這輩而犧牲」。
 
  費孝通也曾以自己的例子說明,一門學科,必須代代相傳才有生命力。在政治秩序混亂、外侮內戰頻繁的幾十年里,這代代相傳留下來的火種,是何等艱難而珍貴!而不管艱難、持之以恆的要培養出學術尖精人才,也可見當時有心人的留學目標,志氣何其大!
 
  而當時留學生忍受的「無錢之苦」,也不是貧寒子弟的專利,與家人遠隔重洋,加上時局動盪、國破民貧,甚至連富商之子徐志摩亦有青黃不接的時候:「這一個月內,著實經驗了些沒有錢用的難處,東拉西扯借債滿身,真不自由。真不說虛話,用一分錢,也要掂量輕重」。
 
  在法國讀博士的劉半農雖是公費生,卻也沒有逃脫斷炊之苦。到訪的語言學家趙元任想給他一家照個相,劉半農說:「我們一家真是在此苦捱著過,就是因為要得這臭博士,中國錢也不來,所以我們過得像叫花子一樣的生活,就給我們照一張叫花子相吧」。於是在牆角照了一張,孿生兒子還雙手趴在地上扮討飯的樣子。劉半農1925年以優異成績得到法國文科國家博士學位,之后成為著名的語言學者。
 
  名門望族留學生
 
  張倩儀講述的故事中,另一個很有意思的部分是「名門望族留學生」。雖然中國廢除封建制度后,爵位沒有世襲罔替的保證,但世家仍有人脈和知識上的優勢。而近代中國學術界赫赫有名的學者、政界及企業界名人,不少出身名門望族,而留學國外。
 
  史學家陳寅恪、周一良,哲學家馮友蘭、語言學家趙元任、李方桂,趙元任的妻子楊步偉,軍事家俞大維、物理學家吳大猷、經濟學家陳岱孫、教育家曾寶蓀都出身官宦世家。數學家胡明復,成為第一個女教授的陳衡哲,教育家楊蔭榆,研究佛教的湯用彤,文學家梅光迪,錢鍾書都是書香世代。這些世家子弟之間,有復雜的姻親關系,像曾寶蓀的曾家,跟俞大維的俞家,陳寅恪的陳家、聶雲臺的聶家都是姻親。
 
  這些世家又未必是富家,如曾寶蓀留學的錢由英國人捐助,后來才由做了大實業家的表叔聶雲臺及曾家共同還清教育費。才子錢鍾書娶妻楊絳,是無錫兩個書香門第的結合。楊絳自稱家貧,說「家里兩代都是窮學生,都是小窮官」。在張倩儀的講述中,書香門第的世家子,在留學潮里,確實比別人多機會有優勢,但他們最后的成才成功和本身嚴格家教、家風傳承,自我和旁人的期許以及宗族的支持等都有莫大關系。書中提到曾寶蓀1917年回國,陪其留學英國的教會老師初入中國大家庭--聶府,自稱長了不少見識:看見一個大世家人家的和睦,子弟晨昏定自省的規矩,敬老慈幼的態度,使她感覺中國文化的偉大。
 
  張倩儀這本《大留學潮》,素材多來自當年留學生自撰傳記,歷史學者譚汝謙稱本書「給留學史加添立體式內容,使比較乾枯無味的留學史變得豐腴有情趣」,誠如斯言。
[责任编辑:周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