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全球經濟何去何從

2015-10-20
来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林建海 劉菲

  [在根據國家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的基礎上,強調相輔相成、互相協調的國別政策,從而形成一個全球合作戰略,為全球金融穩定、發展的可持續和包容性共同努力]

  10月11日,歷時一周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年度大會在位于南美洲的秘魯首都利馬落下帷幕。按照慣例,IMF每三年舉行一次海外年會,利馬年會是其近50年來第一次在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召開。萬余名與會者讓這個千年古城成為全世界的聚焦點。在這里,IMF發布了對全球經濟最新的經濟預測;來自188個國家的央行行長、財政部長、經濟學者、商界精英參與了最高級別的全球經濟對話。那么,今年年會有哪些主要看點呢?

  左右全球經濟大局的三大力量

  中國經濟的增長和轉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懸而未決的美國利率上調,是本次會議中被討論最多的三大事件,也是影響全球經濟局面的三大力量。

  中國從資本投資和出口帶動型增長,過渡到以需求為支柱、以服務業為重心的新型增長模式上,不僅對中國持續發展、逐漸步入高收入發達國家行列有著決定性影響,這也是當前全球經濟中最重大的經濟事件。中國轉型勢在必行,但是面臨雙重挑戰:避免增長急速放緩的同時,解決經濟脆弱性和調整經濟結構。進展過慢將導致脆弱性繼續增加,而推進過快將面臨無序調整的風險。中國政府也非常重視這個問題,經過努力,中國經濟一定會更上一層樓,當然同時要準備經歷一個漫長也許痛苦的調整過程。

  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分量越來越大,中國經濟動向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對新興市場。在引導經濟增長過渡到消費驅動型增長的同時,防止經濟不至于放緩得太快太多,這本身就是一個很難的政策平衡。中國代表在此次年會中也清楚表達了中國政府堅定推進改革的決心、毅力和實現改革目標的信心,這一闡述得到了與會者的贊賞。眾多國家代表紛紛表示,國際社會一定要支持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

  到目前為止,中國增長的減緩與之前的預測基本一致,但跨境影響看來比早先預期的更大。中國增長放緩降低了對進口密集型投資的依賴,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國特別是一些東亞經濟體,對中國的出口明顯下降。2014年世界貿易量顯著減緩。而中國增長減速和轉型對拉丁美洲的影響,也是此次年會關注的重點。中國是秘魯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也是拉丁美洲大宗商品的主要進口國。除此之外,中國在拉丁美洲也有數量巨大的投資項目。總的來說,眾多國家對中國經濟前景還是持樂觀態度。

  第二大力量是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低迷。國際原油價格在2015年二季度略為穩定后,三季度又有所下降,原因可以歸結為兩方面:全球需求疲弱,但供應高于預期。OPEC國家以及美國和俄羅斯的原油生產,以及最近伊朗核談判的成功,都有可能推動未來的原油供應,使得價格進一步下降。

  此外,非燃料商品特別是基本金屬價格(包括鋁、銅、鐵礦石、鎳),最近也出現大幅下降。中國在基本金屬市場是一個重要角色。21世紀初,中國消費這些金屬的比重在全球約占10%到20%,目前提高到50%以上。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2009~2013年間,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的一個基礎設施和建筑投資的熱潮。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轉型將會減弱對基本金屬的需求,因而對價格也產生影響。

  第三大力量是對美國利率上調的預期。美聯儲早已明確表示,在美國經濟穩定恢復、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情況穩定并達到政策目標時,將逐步上調基準利率。市場對于何時加息的猜測增加了不確定性,并給新興市場國家增添了新的風險。比如,經濟危機后的全球金融市場還沒有完全穩定,發達國家長期債券的風險溢價處于很低水平,如果出現風險溢價上調速度過快這一現象,那么金融波動可能加劇,并通過金融條件收緊和資本流動逆轉等渠道影響新興市場。

  同時,美元升值的基本條件仍然存在,包括美國經濟恢復情況好于其他發達國家;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走向相悖。美國正在準備退出非常規貨幣政策,而歐元區及日本央行還在進行資產購買,其貨幣環境相對寬松。強勢美元會給外債較高的新興國家帶來債務壓力。尤其是在過去的幾年內,一些新興國家以美元計價的公司債務增長相當快。舉幾個例子,新興國家私人債務(包括公司和居民債務)從2005年的占GDP的40%猛增到2014年的約占GDP的120%,漲了兩倍。而發達國家私人債務占GDP比重增長不超過20%。截至2015年9月,墨西哥以美元計價的公司債務占總公司債務近60%,印度尼西亞約為50%,俄羅斯約40%,巴西近30%。美元升值引發的債務壓力不容忽視。

  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前景不均衡

  這不僅反映了國別因素,還有一些共同的、長期因素,包括:自經濟危機以來生產率增長緩慢;危機的遺留影響在許多國家依然清晰可見;薄弱的銀行和高水平債務(包括公共、企業或家庭的債務)在不同程度上繼續影響著支出和增長。截至2015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長率已經連續下降了五年。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有多重原因,包括很多新興經濟體處于投資擴張后的調整期,有些國家受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還有一些大的新興經濟體和石油出口國增速減緩。

  內需放緩和出口疲軟是發達經濟體復蘇乏力的主要原因。發達經濟體的私人固定投資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大幅萎縮,并且從此之后一蹶不振。就發達經濟體整體來說,2008~2014年私人投資與2007年初危機前做出的預測相比下降了25%。

  除了融資不暢和政策不確定等因素,發達經濟體私人固定投資下降背后最重要的因素是經濟活動的整體低迷。因此,恢復私人投資增長是解決經濟活動整體低迷的關鍵。

  形成一個全球合作戰略

  政策制定強調在支持經濟恢復、增強金融穩定、促進長期增長三者之間,尋找適當的平衡點。在根據國家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的基礎上,強調相輔相成、互相協調的國別政策,從而形成一個全球合作戰略,為全球金融穩定、發展的可持續和包容性共同努力。這個合作戰略有三個支柱:

  其一,主要發達經濟體依然需要保持寬松的貨幣政策。但貨幣政策所余空間不多,需要財政政策的輔助,特別是通過高效率的公共投資,以及有助經濟增長的社會和基礎設施支出。

  其二,增強金融穩定,提高經濟應變能力。加強對非銀行金融活動的監管;避免市場流動性不足,降低不良貸款;部署宏觀審慎工具控制系統風險;新興市場則還需加強國內政策框架,增強外匯和外債管理。

  從全球層面看,盡快完成全球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強化全球金融安全網,包括加強國際金融機構與區域信貸安排,雙邊互換協議等的合作與協調。IMF配額治理改革的推進仍是當務之急,它關系到基金的信譽和合法性,對于確保IMF充足的信貸資源、有效滿足會員的需求至關重要,并關系到維護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穩定。

  其三,消除基礎設施瓶頸,改善教育,實施一系列環環相扣的結構改革以提高經濟的應變能力和生產率,最終普遍提高收入水平。

  發達經濟體可以側重提高勞動力供給、刺激投資和營造更好的創新激勵機制并提高生產率增長。這些措施可以收到改善需求、就業和提高潛在增長的多重好處。新興市場則迫切需要提高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改善資源配置,消除行業壁壘。而提高機構效率、促進行業多樣化、提高競爭力等,對長期發展前景至關重要。

  還有一個關注熱點則是進一步提高IMF職能的靈活性,充分發揮其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中流砥柱作用。

  IMF會進一步深化成員國間的政策協調,進一步做好“兩個協同”和“一個擴大”,即:協同成員國之間財政、貨幣、匯率、金融政策,優化國際政策組合;針對成員國需要,協同基金組織的政策咨詢和技術援助;在增強與其他機構合作的基礎上,擴大IMF研究面,比如金融深化、人口結構的變化、收入不平等和氣候變化等問題。

  同時,IMF將不斷提高其宏觀監測、政策建議、融資信貸和技術援助功能的靈活性。重點包括加強對宏觀和金融聯系的研究和運用,推廣將金融部門包含在內的宏觀預測模型,更加敏銳的風險評估,并繼續改進基金組織的信貸和監測工具。

  (作者單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