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中國將掀起第四次投資暴富浪潮

2015-10-16
来源:商業見地網

  作者:金子厚

  目前全球發展進入一個新平庸階段,即近幾年西方媒體一直在提的新常態:弱復蘇、慢增長、低就業、高風險。

  在中國,除了“中高速”,“供給”可能是經濟新常態中最大行其道的政策新詞,不僅在官方話語體系中頻頻出現,更有成為中國經濟藥方的君藥之勢。

  1776年,亞當 斯密出版了巨著《國富論》,揭示了市場在經濟活動、資源配置上發揮的作用,促使工業革命的浪潮席卷整個歐洲。

  同一年,美國的開國者試圖制定對公眾利益最有利的法律和制度,而中國卻處于閉關鎖國之中,與世界漸行漸遠。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雖然連續多年保持著經濟的高速增長,然而在世界貿易和國際金融體系中始終處在弱勢地位,國家財富也面臨著貶值和流失風險。

  作為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首創者,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在《民富論:新供給主義百年強國路》一書中,從供給端重新定義了經濟周期,并提出中國需要吸收三十年前鄧小平改革和里根主義的政策元素,大幅降低企業稅負成本和融資成本等間接供給約束,放松壟斷和管制等直接供給約束,才能盤活現有資源存量,啟動新的十年增長。

  穩增長上,通過創新供給激活消費的重要性顯著上升;調結構上,轉向從優化供給和改善需求兩側精準發力;宏觀調控上,從單純的需求管理向需求和供給管理并重轉變,以提高供給側效率為重點,著力構建新的內在穩定增長機制。

  有人因此評論,新供給主義的色彩漸濃。

  滕泰認為,很多危機出現的原因,在于供給結構和的周期性變化。

  比如以手機通訊工具為例,在喬布斯創造IPHONE(蘋果系列手機)之前,世界對IPHONE的需求為0,當蘋果公司把IPHONE制造出來之后,就創造了現實需求,這就是新供給創造新需求。2007年IPHONE面世的時候就是新供給形成的階段。

  2008年以后,人們都開始使用IPHONE,這是新供給擴張階段。新供給形成、新供給擴張這兩個階段都能創造新需求,根本不用考慮需求不足的問題。

  但是隨著生產技術的普及,就會進入供給成熟階段,雖然供給還在創造自身的需求,但是創造的效率放慢,經濟增速就會平緩下來。

  再過幾年,假設各種制造企業都能生產IPHONE之類的智能手機的時候,就到了供給老化階段,這個時候供給就不能創造自己的需求。滕泰認為,現在的鋼鐵、水泥等行業就處于供給老化階段。

  滕泰認為一個國家階段性出現經濟危機,造成消費不足、產能過剩,在當前這個世界來看,核心原因不完全是私有制、需求萎縮,更重要的是在于供給結構的老化。

  當一個經濟體處于新供給形成和擴張的時候,它的經濟必然是蓬勃向上的,但是當太多產業處于供給老化階段的時候,經濟增速必然下滑。

  事實上,在經過不斷的試錯之后,中央宏觀管理的思路可能出現重大轉折:從“緊縮需求倒逼結構性改革”,逐漸轉向“需求擴張配合供給改革”,而“一帶一路”就是這一轉變過程中最重要的催化劑。

  民生證券研究員執行院長管清友表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會改變中國的宏觀政策取向,而且可能改變整個中國經濟運行的邏輯,掀起國內第四次投資浪潮,是建國以來最重要的國家戰略。

  管清友稱,十八大以來,中央一直在創新宏觀管理的道路上不斷試錯,到目前為止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十八大到2013年年中,這個階段中央政策重心還是放在需求擴張上,當時最火的話題是城鎮化。

  第二階段是從2013年年中到2014年初,這個階段中央開始在需求端采取相對偏緊的態度,摒棄前期大規模刺激帶來的結構扭曲,以此倒逼供給端的結構性改革。

  鑒于第一次嘗試的效果并不理想,從2014年初開始,中央的思路開始進行調整,首先是在需求端采取更加積極的調控政策,即“需求端寬松+供給端結構改革”的政策搭配。這是宏觀管理的第三個階段。

  但由于主客觀環境的影響,所謂的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在實際執行中似乎變成了財政貨幣雙緊。管清友預計,中央可能會在宏觀管理的思路上有所調整,著力走出財政貨幣雙緊的困境,2015年可能就是具有轉折點意義的一年,而這一次轉折的核心抓手就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管清友分析稱,從國際層面看,“一帶一路”是中國在新常態之下對國家資產負債表的改造計劃,也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重構亞洲乃至全球秩序的一次戰略嘗試。從國內層面看,“一帶一路”可能點燃繼1992年南巡、21世紀初入世和2009年四萬億之后的第四次投資熱潮。

  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分析員巴晴在4月2日的報告中指出,“一帶一路”輻射帶或產生每年逾1000億人民幣對外投資,亞太地區,特別是非國際金融中心的新興經濟體、能源輸出經濟體、以及“一帶一路”輻射帶內經濟體將是下一步推動人民幣全球使用的新動力。

  報告顯示,人民幣國際化正在被政府層面、央行合作、亞投行及“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自上而下地推動。上述1000億是以目前亞投行資本規模的10%計算。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是國家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大戰略。

  中國建投投資研究院王勇華表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以通路、通航和通商為主要目標,初期的發力點將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公路、鐵路、港口、機場、電信、核電等項目都需要大規模技術和資金支持。

  他估計,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未來10年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8萬億美元。在交通、港口等跨境通(32.84 -1.29%,咨詢)道領域,絲綢之路通道的鐵路、公路、管道需要提升通道能力;在能源、資源領域,絲綢之路跨越的中亞、俄羅斯等地區,礦產、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儲量豐富,開發潛力巨大。

  “一帶一路”戰略設想之一是通過合作投資推動周邊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裝備制造業出去,進而推進國內產能過剩行業到資源富集、市場需求大的國家建立生產基地,推動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緩解經濟下行壓力。

  因此,“一帶一路”戰略帶給相關行業及企業巨大的發展機會,基建、高鐵、核電、文化、旅游、貿易、金融等將首先獲益。中國在這些領域有資金、有技術、有經驗,相關行業及企業可以通過與政府合作、對外貿易、跨境并購等方式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輸出產品、技術、運營能力等,增加企業盈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而這些企業和項目將成為潛在的優質直接投資標的。

  “一帶一路”在國內段需要打通西北五省的網絡交通線路,同時為眾多沿線國家輸出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因此基礎設施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將有機會參與建設并獲益,鐵路、公路、橋梁、港口等行業將率先迎來大發展的新機遇。

  中國政府積極推進在沿線的鐵路建設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中之重。因此,與鐵路建設相關的一批企業,將成為推動“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先鋒軍。

  一方面,中亞國家的跨國能源運輸,將給“一帶一路”沿線各省帶來油氣管道建設的巨大投資機會。另一方面,我國鼓勵能源裝備企業走出去,通過煤炭、電力、新能源等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動周邊國家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國內制造業。

  新絲綢之路通航,將加速激活沿途各國的文化歷史交流、旅游景點建設等。

  亞太地區物產豐富,農業與商貿物流的互聯互通可釋放巨大的商業與投資機會。

  這些受益于“一帶一路”的行業和企業,可成為投資公司直接投資的潛在標的,通過投資其中的優質企業或項目,幫助我國“走出去”的企業深度參與“一帶一路”戰略。

  需要注意的是,“一帶一路”是個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多、國家多、合作機制多,不可能短期內一蹴而就。因而,在直接投資過程中,也應盡量爭取“早期收獲”,設計好投資模式,提供專業投資服務的同時規避相關國別風險。

  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的重構,還將深刻的改變國際金融版圖。未來,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將大有作為,打破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IMF和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對國際金融版圖的壟斷。

  歷史上,日本和美國在這個階段同樣都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而當國家需要通過對外產能輸出化解產能過剩時,外匯儲備恰好可以用于為國內企業的海外拓展提供融資支持,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多邊金融機構。

  美國主導建立了世界銀行,日本主導建立了亞洲開發銀行,這一方面可以支持本國的海外投資,另一方面也讓兩國在國際舞臺上掌握了更大的話語權,這正是目前中國最為需要也最為欠缺的,而亞投行的出現,將徹底改變這一窘境。

  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美國的西方盟友,已經先后宣布加入亞投行,韓國、澳大利亞也基本確定加入,由美日壟斷的國際金融版圖開始悄然瓦解,這或許意味著一個金融多極化的新時代。

  此外,管清友指出,債券市場在短期不確定性中或正孕育著一輪新的大牛市。

  短期來看,債市主要受到房地產政策、債券供給和資金面沖擊,有調整壓力。各部委支持房地產政策頻發,引發市場對房地產回暖的預期。供給因素主要體現在萬億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壓力以及政策性銀行為支持一帶一路新增債券供給壓力。

  中長期看,新供給主義之下,利率中樞處于一個大的下降通道。

  首先,即使支持房地產銷售政策頻出,但房地產銷售壓力不會輕易緩解,貨幣寬松(政策支持)-房地產銷售-房地產投資-宏觀增長(上下游產業鏈+財政收入)的傳導機制正在失效。

  第一,剛需人口已經進入下降通道,即便人口生育政策加快調整,也無法扭轉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第二,中國人均住宅面積就已經達到了33平,而且還有人均近5平米的在建和施工規模。如果按國際比較看,美國人均居住面積為67平米,英國是35.4平米,日本是36.6平米,韓國是26平米,香港是15平米,房地產供給既然不再稀缺,也就不會吸引投資盤跟風入場。

  第三,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配置房貸的意愿將系統性下降。

  從經濟結構看,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是圍繞農村公共設施、城市地下設施、養老健康、學前教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電子商務、環保等產業打造一批新經濟增長點和全產業鏈,增長方式強調的是經濟效益和自身造血能力而非要素驅動下的規模擴張。

  新增長點和新產業鏈由于自身造血能力增強,對外部融資需求和對銀行超儲的消耗要顯著弱于地產驅動下的重工業產業鏈。

  從英日的轉型經驗來看,二者均伴隨著傳統重工業的去化和輸出,與此同時服務業以及技術密集型行業迅速崛起,在這個過程中由于信貸饑渴癥顯著緩解和企業自身造血功能增強,利率步入了中長期下降通道。

  考慮到中國面臨的與過去英日相似的經濟和改革環境,利率中長期下降通道其實早已確定。債券市場在短期的不確定性中或正孕育著一輪新的大牛市。

  管清友指出,如果說過去是一個實體造富的房產時代,那么現在中國已經進入金融造富的股權時代。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