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美國財政部的最新估算結果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資本外流規模超過5000億美元(約合3.17萬億元人民幣)。這一估算結果凸顯出全球經濟中的財富轉移。
根據19日公布的估計數字,在8月份的市場動盪期間,中國資本外流規模達到約2000億美元的峰值。這種資本外流還促使美國政府調整了對人民幣估值的評價。
人幣面臨下行壓力
在向美國國會提交的最新半年度全球經濟報告中,美國財政部放棄了原先作出的人民幣匯率「被顯著低估」的評價,轉而表示人民幣匯率「低於適當的中期估值水平」。
在報告中,美國財政部的經濟學家寫道:「考慮到經濟不確定性、多變的資本流動以及中國增長放緩的前景,難以評估人民幣的近期軌跡。不過,我們的判斷是,人民幣匯率仍低於適當的中期估值水平。」
該報告還表明,美國政府認識到,盡管它認為人民幣在較長期內應當走強,但由於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資本外流規模創下紀錄,短期內人民幣正面臨下行壓力。美國財政部表示:「目前市場因素正為人民幣帶來下行壓力,但它們很可能是暫時性的。」該部的經濟學家寫道,這些因素包括押注人民幣升值的套息交易的平倉。
央行干預減少資本流出
不過,該報告也認識到了中國央行近來斥重金支撐人民幣匯率的事實。美國財政部表示,在7月、8月、9月這3個月里,中國央行為支撐人民幣匯率花費了總計近2300億美元。
中國央行這麼做,至少部分是為了應對大批資本流出該國的局面。2014年上半年,不計對外直接投資,總計有260億美元資本流出中國。而根據美國財政部的估計,今年上半年該數字為2500億美元。7月份的數字估計為700億至800億美元。在中國調整人民幣匯率機制后,在8月份又流出了2000億美元。
9月中國外匯儲備環比減少了430億美元,比8月的降幅大幅放緩,資本流出態勢似乎被遏制,但這并不能說明,央行減少了在外匯市場上的干預。
根據央行資產負債表,央行和商業銀行8月在岸遠期合約增至679億美元,這一數字是今年前7月平均值的5倍。按照招商銀行和高盛的說法,這些倉位是央行支撐人民幣同時不立即耗損外儲的三步走策略之一。
以往,央行標準的干預模式是賣出美元買入本國貨幣,但這次,中國的大型國有銀行在外匯互換市場借入美元,在現貨市場拋售美元,并與央行達成遠期協議以對沖這些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