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此次全會將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稿》。在前一天,“十三五”十大任務目標正式公布,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多位專家學者,對任務目標進行解讀。專家表示,“十三五”期間應改革宏觀調控思維方式,在淡化GDP指標的同時,中國經濟增長亟需從過去的規模驅動轉型升級為創新驅動,以及建議組建國務院直接領導的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
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前瞻
劉樹成建議,“十三五”期間應改革宏觀調控思維方式:由守住下限,到把握中線。要擺脫年年打“下限保衛戰”的被動局面,把握合理區間中線。“把目前短期的、應急式的項目應對辦法,改革為構建中長期經濟發展的新棋局,采用具有中長期持久推動力量的總體應對辦法。”
10月26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此次全會將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稿》。
在前一天,《人民日報》公布“十三五”規劃的十個任務目標,分別是:保持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改革體制機制、推動協調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推進扶貧開發。
“從任務目標的排序而言,保持經濟增長的目標位于第一。”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經濟增長固然重要,不過建議‘十三五’期間,不必過于在意短期內的經濟增長目標或高或低,而應通過深化體制與機制改革,以此釋放更多改革紅利,來贏取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從‘十二五’開始,國家在國民經濟類指標之外,也越來越多地關注和重視社會發展類指標。”“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中科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穆榮平建議“十三五”指標體系里面,應進一步強化社會發展類指標的制定、執行和考核。
在“十三五”規劃的十個任務目標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首度寫入五年規劃。對此,“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這一做法令人鼓舞,這說明生態文明建設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建議“十三五”期間進行更為深入的生態環境體制改革。
實現收入翻番目標需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GDP和人均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而這一預期性目標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十三五”期間的GDP增速。
對此,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公開表示,從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社會翻番的要求來看,如果今年經濟增速按7%測算,那么到2020年要實現預定的翻番目標,年均經濟增速必須達到6.56%,即6.5%左右是底線。
“到2020年要實現預定的翻番目標,在2011年至2014年已有基礎上,從2015年起,至2020年,GDP需年均增長6.52%,同樣是6.5%左右的底線。”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
劉樹成表示,按照翻一番的要求,在2011年至2014年已有基礎上,從2015年起至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需年均增長6.7%。但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速的回落,到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已降至6.8%,即已降到翻一番所需最低增長率的邊緣。
“今后,若經濟增速一路下行,從2015年開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將會降至6.7%以下。這樣,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就不能實現翻一番的目標了。”劉樹成分析,因此應防止經濟下行速度過快,但不能靠短期的微刺激措施、靠簡單的放松政策、一個個零碎地推出一些項目就能解決問題。
劉樹成建議,“十三五”期間應改革宏觀調控思維方式:由守住下限,到把握中線。要擺脫年年打“下限保衛戰”的被動局面,把握合理區間中線。“把目前短期的、應急式的項目應對辦法,改革為構建中長期經濟發展的新棋局,采用具有中長期持久推動力量的總體應對辦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標的實現,除了與GDP增速有關外,更多地要靠推動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如果收入分配改革進展很快,在GDP增速低于所謂6.5%的底線情況下,人均收入也完全有可能實現翻一番的目標。”李佐軍解釋。
更加重視社會民生和資源環境類指標
“無論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還是2020年GDP翻一番的目標,都屬于預期性指標,而非約束性指標。”李佐軍強調。
李佐軍解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涉及到一系列的指標,GDP和人均收入只是其中的兩項,不必過于突出和強調這兩個指標,而要看小康社會系列指標的整體完成情況。
“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GDP增速作為反映經濟社會運行的一個基本指標雖然很重要,但依然是預期性指標,不能像過去那樣將其作為一個約束性指標來看待,例如各地盛行的GDP增速排名競賽。”李佐軍分析。
穆榮平表示,在淡化GDP指標的同時,中國經濟增長亟需從過去的規模驅動轉型升級為創新驅動,這也是“十三五”規劃的十大任務目標之一。
穆榮平進一步分析,這種轉型的成敗,關鍵在于能否實現兩個發展格局和思路的轉變,一是與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合作”關系向“互補合作”關系轉變,二是與發達國家的“互補合作”關系向“競爭合作”關系轉變。
李佐軍表示,“十三五”期間,在創新領域需要重點編制三個規劃:一是創新主體的規劃,即明確包括企業、個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業組織、政府等在內的各個主體在創新中的職責;二是創新方式的規劃,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模式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等;三是創新環境的規劃,即如何建立和完善鼓勵創新的制度和政策環境。
此外,穆榮平提出,“十三五”規劃的指標應進一步優化。“既然規劃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那么在指標編制上,就不能有所偏重,而應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兩類指標并重。”
“在‘十三五’期間,我們應該像過去重視經濟類指標那樣,重視社會民生和資源環境類指標,這樣也可以為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創造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穆榮平解釋。
建議組建國務院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
在“十三五”十大目標任務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首度寫入五年規劃。
對此,錢易表示,生態文明管理體制改革非常急迫。“在中央層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面已經設有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這個專項小組側重體制改革。”
錢易分析,在體制改革之外,生態文明建設還有很多日常的協調和統籌工作,因此需要一個專門的工作機構,建議組建國務院直接領導的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可由國務院主管領導任主任,之所以不叫環境保護委員會,是因為后者容易讓人誤以為這個委員會由環保部主導。”錢易解釋,現在各個部委都在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例如,工信部在提倡生態工業,住建部在發展生態城市,農業部在支持生態農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由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擔任主席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此前發布的《中國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報告提出,建議從“十三五”規劃開始,將每五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改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規劃”。
根據該報告,在此規劃中,環境政策與經濟和社會并列成為同等重要的內容。
此外,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自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以來,黨和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十三五’期間,相比繼續出臺相關改革方案,更為重要的是落實已經出臺的改革方案,我們現在的改革方案已經夠多了。問題在于能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