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央行數次降息降準,國內融資渠道審批趨向寬松,企業融資成本大為降低,但大部分房企發債目的并非積極再生產,而是為拿新還舊,降低資金成本。
海通證券的數據顯示,今年初至10月23日,地產債發行總額為4000多億元,是2014年的1.8倍、2013年的近7倍,其中地產公司債(含私募債)發行量為2500多億元、占公司債總量的49%,較去年大增。
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僅10月就有12家上市房企發布內地公司債或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額達到了470億,其中包括榮盛、北京城建、華夏幸福、金地、旭輝、金隅、遠洋、泰禾等多家知名房企。
例如10月16日,泰禾集團發布兩則公告稱,公司第二次非公開發行30億元公司債全部發行完畢,同時擬公開發行不超過45億元公司債券。金地集團10月18日下午公告稱,公司2015年(第一期)公司債發行工作已于10月16日結束,實際發行規模為30億元。
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年內已經有超過60家上市房企(包括港股)在內地已經通過公司債融資預期融資高達1700億以上,而在2014年全年只有15家融資成功,金額只有235億。
一方面是地產公司債發行井噴,企業融資環境大為改善,另一方面是受地產“3·30新政”和央行多次降息影響,今年以來樓市逐漸回暖,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量價齊漲。但與此同時,房地產投資增速卻不斷走低。
1~9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7053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2%),增速比1~8月份回落0.9個百分點。這一增速也是2014年起,連續21個月呈下降趨勢,并創下了2013年以來新低,而8、9月單月投資甚至由正轉負。
在土地市場,1~9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589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3.8%,降幅比1~8月份擴大1.7個百分點;土地成交價款4916億元,下降27.5%,降幅擴大2.9個百分點。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盡管樓市在不斷回暖,但真正交易比較好的也就是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總共不會超過20個城市,土地市場火爆的也集中在這些城市。但這20個城市的份額占全國市場的比例畢竟還是比較小的,它們的回暖和火爆也不足以改變整個市場庫存偏高的格局,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仍處于去庫存階段。因此,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下滑的時間還沒有結束。
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商更傾向于將融資用于置換此前成本較高的負債而非上馬新項目。
海通證券分析,今年1~10月地產債(不包括企業債)的資金用途中,償還銀行貸款占近七成,較去年增加2%;補充流動資金占比28%,也較2014年微增;而項目投資占比僅為4%,較2014年下降。地產債融資主要用于償還貸款,項目投資占比很小。
廣州一家房企財務經理李女士告訴本報記者,今年以來,國內融資渠道審批的寬松程度大大增加,由于公司債的利率較低,因此開發商都想通過發債來替換掉舊債,以降低融資成本,減輕經營壓力。“因為之前發行的信托產品和貸款利率比較高,剛好借此可以替換掉。”
張大偉稱,對于房企來說,公司債目前平均融資票面成本在4%,相比其他融資渠道,成本明顯降低。因此先置換掉之前的高利率資金,降低融資成本,這樣后續也才會有投資的實力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