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當局沒補償 對私產欠尊重
「百年前谷埔村先祖已於大環海灘築壩造田,靠種禾務農為生」,谷埔村村民表示,今時當局竟將祖先留下農地約200萬平方呎農地列入郊野公園,又將五分之一村界劃入保育地帶。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指出,除了谷埔村受規劃影響外,鄰近鳳坑村、榕樹凹村同在規劃之內。他批評政府部門在沒有補償措施的情況下將大幅私地(農地)劃作保育地帶,有違政府新農業政策,更不尊重私有產權,在無諮詢村民且繞過鄉委會直闖北區區議會諮詢,故強烈要求規劃部門與村民代表成立工作小組,重新規劃保育地帶。
香港商報記者 周駿
●幾代努力將鹹鹼地變禾田
本月初,記者在谷埔、鳳坑兩村村代表、村民帶領下,由沙頭角鹿頸路轉入新娘潭路於雞谷樹下車,進入船灣郊野公園管轄區。眾人翻過一座山丘後便進入鳳坑村村界。沿海岸小路,鳳坑村村代表張文然指面向山的一幅幅長滿雜草荒地表示,幾十年前這裏還是禾田,現在竟然被規劃署劃為保育區。
眾人行至鳳坑村與谷埔村交界處時,谷埔村原居民代表宋煌貴、楊玉峰同樣指該村村界山腳下的荒地表示,曾經種禾、花生的農地,現時劃入保育地帶,而遊客經過大環海灘堤壩,正是19世紀末,谷埔村眾姓氏村民與鳳坑、雞谷樹下、鹿頸及鹽田村民於築壩造田所為,後經幾代人努力,將鹹鹼地改造成禾田。想不到2011年,在北區政府合署的地圖上,谷埔、鳳坑及榕樹凹鄉村私地及壩內田地均被劃入保育地帶,而村中五分之一的村界又被劃入船灣郊野公園,各村村界所劃定的「蚊型」V-Zone(鄉村發展帶)只是根據不準確人口登記規劃。
●建村371年客家居民為主
宋氏26世傳人宋煌貴聲稱,谷埔村有將近200萬平方呎農地被劃入保育地帶,割裂了谷埔村土地權益的歷史。他介紹村史指出,谷埔村由新村、一肚、二肚、三肚、四肚、五肚、老圍及田心村組成,該村有371年歷史,是以雜姓的客家原居民為主的村落,最早遷移谷埔村為楊、鄭、宋,其次為吳、張、曾、何及李氏人家。但是,只有宋氏家族保存完好的家族、祠堂,而楊、鄭、張、李等姓氏建有祠堂,同樣保存完好。
宋煌貴表示,谷埔宋氏族譜考證,太祖由現時福建莆田縣一路遷徙,到18世紀,17世宋公玉瑛遷移新安谷埔,成為宋氏於谷埔開基祖,宋氏世代以開荒種禾務農為生,而宋公玉瑛去世後葬於新安谷埔,其孫宋公鼎宗葬於老圍村。
●自籌逾25萬資金維修校舍
1955年出生的宋煌貴講述宋氏族譜後,他又憶述,印象中5歲時村中有500至600人,村民在有水源地頭種禾、無水地頭則種花生等農作物,他在6歲時上小學,課餘時做飯、燜豬肉,滿山遍野趕牛吃草,捉烏頭魚苗賺家用錢,小學畢業後於粉嶺上中一,1974年前往英國留學,1980年畢業於英國百拉福大學電腦系,同年返港工作。
他表示,在港工作時,看到經濟高速發展,但同時間,谷埔村逐漸荒廢,皆因農作物產價低廉,農業式微,村民棄農到市區另謀生路,加上鄉村交通不便,故鄉村人漸稀至谷埔完全荒廢。目前,只有啟才學校喚起中老年村民對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鄉村生活的回憶,亦因此村民自籌資金逾25萬元,對校舍進行前期維修。
●未反映村中實際人口需求
二肚村鄭氏第19世傳人鄭志強表示,祖父從福建省遷移二肚村,他於啟才學校畢業,又在粉嶺的一所中學上學,後去英國留學,於2005年返港工作。他憶述,5歲時就開始做家務、清早起身掃地、煲茶、煲糖水、燒柴煮飯,中午,送飯給在田地裏幹農活的大人,記得1972年村中都有200戶,至少600人,而上世紀初(1911年10月27日),香港政府人口統計處統計谷埔村人口共563人。但規劃署將各村村界所劃定的「蚊型」V-Zone,其中,有關谷埔村人口統計只是根據某些團體人口統計67人是不準確統計紀錄,而該村於北區民政事務處今屆登記原居民代表選民資格就有147位,故規劃署V-Zone標準未反映村中實際人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