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6

楊雄:推動形成跨境融合的開放創新機制

2015-11-03
来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國際高參聚焦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2030年躋身全球重要創新城市 楊雄出席會議並發表主題報告,蘇銘天爵士擔任會議主席上海世博園

  昨天(1日)盛迎國際高參——第27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在世博中心舉行。上海市市長楊雄發表題為《把握大勢 把准方向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的主題報告,這也是本次大會的主題。

  本次大會由蘇銘天爵士擔任會議主席。上海市領導屠光紹、趙雯、時光輝、白少康出席。

  楊雄在報告中說,本次會議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主題,這也是上海今後一個時期的奮鬥目標。創新是時代進步的永恒主題,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上海考察時要求我們,牢牢把握科技進步的大方向,牢牢把握產業革命的大趨勢,牢牢把握人才集聚的大舉措,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這是國家對上海發展的新要求,也是上海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

  楊雄說,建設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條件。我們擁有大量的科技資源。全市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超過20萬,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65位,占全國總數的11%。擁有各類高校68所、高新技術企業5400多家,集聚了集成電路研發中心、微小衛星中心等數十個國家級研發機構,還建成了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我們具有較強的創新成果產出和轉化能力。近年來,陸續形成了光刻機、刻蝕機、高端影像診療、重大新藥等一大批具有先進水平的創新成果,大型客機等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取得重大進展。我們具有較高的創新開放度。在滬外資研發中心達到3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研發機構120多家,分別占全國總數的1/4和1/3。同時,大量上海企業在矽穀等地設立了多種形式的研發機構。我們擁有較好的創新生態環境。現有孵化器149家,新型創業服務機構近100家,還先後開展了股權激勵、國際人才引進等一系列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建設20多年持續推進,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兩年來的改革成果,為科創中心建設提供了更全面的綜合服務、更開放的制度環境。

  楊雄說,為了系統推進科創中心建設,我們開展了一年的深入調研。今年5月制定發布了建設科創中心的22條意見,提出了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目標,就是建設一個綜合性、開放型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成為國際性重大科學發展、原創技術和高新科技產業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我們還提出分兩步走:第一步在2020年前,形成科技創新中心的基本框架體系;第二步到2030年,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躋身全球重要創新城市行列。

  建設科創中心,我們將從四個層面推進。

  第一,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我們將以張江地區為核心承載區,建設一個開放式的大型研究基地,彙聚全球創新資源,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努力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我們將在現有基礎上,再打造一批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聯合研究中心和創新型大學,彙聚一批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和研究團隊,努力在一些交叉前沿領域成為創新源頭。

  第二,建設一批共性技術平台。通過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在信息技術、生命科學、高端裝備等領域建設一批開放式創新平台,攻克關鍵共性技術,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同時,依托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和各具特色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快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平台,提供更專業、更便利的綜合服務。

  第三,打造一批科技創新集聚區。我們將選擇創新資源集中、創新特色鮮明、創新功能突出的重點區域,主要是張江、紫竹、楊浦、漕河涇、嘉定和臨港等6個區域,集中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更聚焦的政策,實行更開放的體制機制,培育一批引領發展的創新型企業和高科技產業,努力把這些區域建設成為上海創新發展的新增長極。

  第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們要大力發展眾創空間,這些新型創業服務平台數量眾多、形式多樣、分布全市,可以為創新創業者和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綜合服務,助推創新創業種子在全市各處開花結果。

  楊雄表示,在科創中心建設的道路上,我們還有不少困難要克服,不少障礙要跨越。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創新科技體制機制,調整一批政策舉措,突破一批制度性瓶頸。

  第一,建立符合創新規律的政府管理制度。創新要素需要流動,不流動產生不了新技術、新產業。當前政府對創新活動管得仍然太多,制約了創新創業主體的活力,必須作出大的調整。

  我們要減少政府對企業創新活動的管制。最大限度取消企業資質類、項目類行政審批事項,放寬新業態、新產業的市場准入。同時,對必須保留的審批事項,全部向社會公開,沒有公開的不得再實施行政審批。

  我們要改革政府扶持創新活動的機制。以前政府主要是支持創新產品的生產供給環節,今後更多通過政府采購等方式,支持創新產品的用戶方和消費環節。降低政府采購門檻,擴大創新產品采購比例,為創新產品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

  第二,建立積極靈活的創新人才發展制度。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要建立健全引進人才、使用人才的體制機制,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政策環境。

  我們要實施更開放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降低海外人才在滬工作的門檻。今後外籍人才申請“綠卡”不再區分從事什么行業、擔任什么職務,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5年期工作類居留許可不再受60周歲以下的年齡限制,外國留學生畢業後可直接留在上海創新創業。

  我們要強化人才激勵機制,以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現在高校、科研機構和國有企業受現行制度影響,科研人才的收益和貢獻不匹配。今後,要按照對科技成果的貢獻度分配收益,科研人才收益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中的占比大幅度提高,收益形式可有股權激勵、收益分紅等多種形式。

  我們要創新人才評價制度,更多依靠市場評價、社會評價。改變過去以學曆、資曆、職稱等為主要依據的人才評價方式,形成以能力、業績、貢獻為主要標准的人才評價導向,建立社會評價與企業評價的有效銜接機制,引導更多的人才參與創新、投身創業。

  第三,健全企業主體的創新投入制度。激發企業創新投入的動力,關鍵是要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建立符合創新型企業成長規律的投融資機制。

  我們要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持作用。爭取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戰略新興板,推動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設立科技創新板,鼓勵創新型企業多渠道開展直接融資。

  我們要大力發展創業投資。鼓勵更多社會資本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天使投資和股權投資,擴大政府天使投資引導基金規模,緩解創新型企業初創期的融資難問題。

  我們要推動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開展多樣化融資服務。探索設立現代科技投資銀行和民營科技銀行,鼓勵保險機構推出符合創新型企業需求的保險產品,設立注冊資本金50億元的大型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進一步拓寬創新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第四,構建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重點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技術產權交易、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制度,打通創新與產業化應用的通道。

  我們要擴大創新主體處置創新成果的自主權。過去,高校和科研院所因為沒有創新成果處置權,使不少成果長期不能進入市場、不能產業化。現在,創新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全部放給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有關部門不再審批或備案,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實施成果轉移轉化。

  我們要改革技術類無形資產交易制度。過去,把技術類無形資產交易等同於實物資產交易,資產評估、掛牌交易都有強制性規定,經常造成交易不成功。今後,根據無形資產的特點,逐步建立一套新的交易制度,交易方式和交易價格由無形資產所有者按市場規則自主選擇。

  我們要實施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更多依靠法律手段、法治途徑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推動對知識產權侵權查處從專業執法轉向綜合執法。同時,將侵犯知識產權的失信行為納入社會信用記錄,拓寬知識產權保護渠道。

  第五,推動形成跨境融合的開放創新機制。建設科創中心,必須樹立全球視野,依靠全球力量。營造更加適應於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便利環境,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創新合作。

  我們要大力吸引外資創新機構。支持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引進更多的海外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基金。同時,支持上海科研機構走向海外,廣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我們鼓勵外資研發中心融入本市創新網絡。支持外資研發中心參與政府科技計劃,參與聯合技術攻關,促進外資研發中心的創新成果在本地轉化,進一步發揮外資研發機構在科創中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楊雄說,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至今已舉辦了27屆,曆屆與會成員提出了許多含金量非常高的建議,其中不少建議已經轉化為推進上海改革發展的具體舉措,至今仍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相信今天各位嘉賓同樣會暢所欲言,提出更多建設性意見,幫助我們拓寬視野,創新思路,更好地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希望包括在座企業家在內的更多工商界朋友、更多跨國公司,參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與上海這座頗具創新精神、富有生機活力的城市共同成長、共同發展。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