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習近平去土耳其,可不只為G20

2015-11-15
来源:觀察者網
  土耳其橫跨歐、亞兩大洲,且其前身奧斯曼帝國在非洲擁有大量領土,當代土耳其充分利用其地緣政治優勢和歷史遺產,對歐、亞、非各洲的主要國家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
 
  11月15-16日,2015年G20峰會將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前往參加,這同時也是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以來首次訪問中東國家,由此可見土耳其在中國與中東國家關系中的重要地位。土耳其是“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國家,陸上絲綢之路貫穿該國,中國的瓷器、絲綢等商品與四大發明等技術均經絲路商道到達伊斯坦布爾,再由土耳其傳至歐洲,伊斯坦布爾也被馬克思稱為“溝通東西的黃金橋梁”。當前,在“一帶一路”規劃的推動下,中土關系面臨著新的機遇。
 
  中國與土耳其的政治互信有待進一步提升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與土耳其的政治互信得到了顯著加強。201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土耳其期間,中國和土耳其宣布正式建立和發展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13年土耳其更是成為上海合作組織第三個對話伙伴國。但如果從土耳其的外交傳統來看,中土政治互信當前仍顯不足。
 
  土耳其橫跨歐、亞兩大洲,且其前身奧斯曼帝國在非洲擁有大量領土,當代土耳其充分利用其地緣政治優勢和歷史遺產,對歐、亞、非各洲的主要國家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
 
  加入歐盟歷來是土耳其外交的第一要務,盡管在入盟過程中屢屢受阻,但其仍將對歐外交置于重點。今年10月18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趕赴土耳其,在伊斯坦布爾會晤了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和總理達武特奧盧,希望土方就難民危機進一步與歐盟加強合作,而作為“交換條件”,默克爾重申了加快土“入盟”程序申請進程的承諾。
 
  在對歐關系外,土耳其善于運用奧斯曼帝國的遺產與西亞、北非地區的阿拉伯國家、中亞地區國家、乃至遍及亞非的伊斯蘭國家靈活交往。如在影響力日益增強、且有57個成員國的伊斯蘭合作組織中土耳其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近些年來,土耳其也將目光轉向非洲,謀求在非洲、甚至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獲得更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從2000年到2011年,土耳其與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年貿易總額由7.42億美元增加到了75億美元。在對中亞國家關系上,土耳其通過與中亞國家的一些世居民族在歷史、語言、宗教、文化和種族等方面的親緣關系,建立起土耳其與中亞國家的文化認同感,力圖憑借獨特的“土耳其發展模式”來成為“‘突厥共和國’這組列車的火車頭”,以實現自己在中亞競爭中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從當前土耳其的外交戰略上看,與中國的雙邊關系僅是其實現大國雄心國家夙愿的一個部分,不排除與中國加強政治關系是土耳其試圖加入歐盟的一個談判資本,以及在亞非國家中獲取更大影響力的借助手段。因此,中國若要推進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與土耳其的合作,政治互信仍需進一步提升。
 
  中國與土耳其的經濟合作有著較大空間
 
  2012年,土耳其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從之前的高速驟降為2.2%,2013年反彈至4%,2014年卻再度下滑到2.9%。如此低的經濟增幅對于經濟發達國家來說已經可以滿意,但對于一個極具雄心的新興國家則是無法接受的。
 
  2014年是進入21世紀后土耳其經濟形勢最差的一年,當年土耳其通脹率達到8.17%,較2013年上升0.68個百分點,遠高于土央行5%的通脹控制目標,其中食品價格上升了14%,并帶動了整體物價上升。
 
  伴隨著經濟的停滯,土耳其失業問題日益嚴重,2014年年初時土耳其的失業率已突破10%,青年失業率高達18%,東部和東南部地區青年失業率甚至達30%。而在吸引國外投資流入方面,根據土耳其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土耳其吸引國外直接投資達161億美元,但到2014年時這一數字則降至125億美元。此外,至2015年8月已有超過200萬難民逃離敘利亞進入土耳其,因此土耳其不得不增加超過35億美元的開支。國內社會的動蕩,也導致土耳其今年第三季度旅游收入同比下降4.4%,前9個月吸引外國游客數量同比下降1.1%。
 
  就在當前土耳其經濟與社會發展逐漸陷入困境之時,在今年6月的議會選舉中未獲得多數議席、并與其他政黨組閣失敗的正義與發展黨,在11月1日土耳其議會的重新選舉中,贏得了國會550個議席中的316個,比6月大選時多獲得58席,重新獲得了獨立組閣機會。這次選舉對土耳其經濟不啻為一個利好消息,將在短期內消除近兩年來政局動蕩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土耳其急需外國資金的進入,從而保持國內經濟能夠長期穩定地發展。2011年時,中國已是土耳其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更是恰逢其時地給土耳其政府帶來了經濟復蘇的希望。10月27日,土耳其經濟部長在其國內媒體《世界報》上撰文,期待習近平率團赴土參加G20峰會,期望中國能夠在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亞投行項目融資、土耳其自由貿易區建設領域同該國展開合作。
 
  中國與土耳其的人文交流亟待夯實
 
  在近代的中土人文交流中,中國穆斯林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回族近代教育改革家王寬阿訇、抗日戰爭時期王增善先生領導的“中國回教近東訪問團”都曾前往土耳其訪問,并有效促進了中土民間友誼的培育。
 
  新中國建立后,在朝鮮戰爭中,作為北約組織的成員國,土耳其曾派出一支部隊參加了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土耳其士兵與中國人民志愿軍發生了激烈交戰,由此雙方間構建起彼此負面的印象,在中方看來,土耳其不過是美帝國主義的“走狗”,而土耳其也一度將中國曲解為共產主義的“邪惡之敵”。
 
  直到1971年中土建交后,兩國的人文交流才得以正常化,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73年,中國參加了土耳其伊茲密爾國際博覽會;1974年土耳其阿納多盧國家通訊社社長訪華,與新華社簽訂“新聞合作協定”;1979年,中國首次派出文藝代表團訪問土耳其問土耳其進行巡回演出;1980年后,中土兩國政府連續簽訂了六個年度文化交流計劃,進一步促進了兩國在人文領域的合作;1981年,北京各界人士懷著敬佩之情集會,紀念土耳其共和國的創始人凱末爾誕辰一百周年;2001年,土耳其成為中國公民旅游目的地;2008年,中國作家代表團首次出訪土耳其,與土耳其部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進行了座談;2012年、2013年中土兩國分別在對方國家舉辦了“中國文化年”和“土耳其文化年”。
 
  盡管中土人文交流處于不斷的深化之中,但近些年來“東突問題”卻成為中土民間關系的主要挑戰,土耳其民眾對“東突問題”缺乏足夠和正確的認知,由此而對中國產生的負面印象仍然普遍存在。根據美國皮尤公司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土耳其人對中國的印象比印度人對中國的印象還要糟糕,在20國集團中,土耳其是最不喜歡中國的國家。
 
  面對這一挑戰,中土兩國政府在2012年于土耳其舉辦了“中國·土耳其伊斯蘭文化展演”活動,這次展演活動在土耳其社會引起強烈反響,使土耳其民眾認知到中國伊斯蘭教傳播的是和平的思想、伊斯蘭文化已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3年,該項活動又在中國舉行。通過宗教交流,土耳其對中國民族宗教政策的誤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糾正。
 
  但僅僅借助于宗教交流,對于夯實中土人文交流是遠遠不夠的。鑒于與中國經貿關系的日益重要,土耳其國內已開設了3所孔子學院和1所孔子課堂,并且有5所大學開設了漢語專業課程、至少15所中小學開展了漢語教學活動。2015年4月,土耳其舉辦了首屆中國學研討會。
 
  相比土耳其人學習漢語的熱情,我國在土耳其語教學上還不夠積極主動。國內僅有北外、上外、中傳、洛外、西外等數所高校開設了土耳其語專業,且多為每4年才招生一次;開設有土耳其語課程的高校也是屈指可數。每當中土兩國聯合舉辦國際會議時,土方都有不少學者具有中文學習經歷,但大多數中方學者對土耳其語則是全無了解。只有通過增加中國赴土留學生、以及互換兩國大學教師與學者的人數,才能帶動更多的中國學者、記者、商人、民眾學習和認識土耳其文化,進而在學術交流、新聞采訪、商務活動、以及赴土旅游中更好地與土耳其社會進行溝通,了解到土耳其民眾認知的誤區所在,從而正確傳播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價值理念。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