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7

上市公司今年買理財近4000億元

2015-11-20
来源: 金陵晚報

  年關將至,手握大量閑置資金的上市公司在市場上掀起一股理財參與熱潮。據統計,今年初至今,已有534家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累計金額近40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家數目前已超過去年全年的412家,金額則超出同期約兩成。東方財富Choice終端統計顯示,11月份以來已有90余家公司發布購買理財產品公告,其中60多家的投入資金中包含閑置募集資金。

  買理財青睞低風險

  從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來看,絕大多數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鎖定在低風險保本型理財或結構性存款上。

  11月18日就有玉龍股份、金禾實業、茂鑫科技等17家上市公司發布了相關公告。中新醫藥18日公告稱,在確保不影響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正常進行的前提下,同意公司使用不超過5億元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短期理財產品或辦理銀行定期存款。

  如此大手筆,今年以來在上市公司中并不少見。新希望公司今年7月表示,同意控股子公司新希望投資有限公司12個月內使用總額不超過20億元購買理財產品。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1月份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認購金額過億的就有26家。

  對于理由,公司通常的說法是“為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增加公司收益”。上海地區某零售業A股上市公司高管告訴記者,保障資金安全是購買理財產品最優先考慮的,因此公司大多會選擇低風險理財產品,期限最短為7天,最長為1年,年化收益率大概在3%-4%左右。

  募資是第一大來源

  賬面上有大量閑置資金的公司熱衷投資理財,而用來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公司閑置的自有資金和募集資金。根據公告,11月份參與金融理財的公司中,使用募集資金購買的大約占據六成。

  從上市公司掀起的這股投資理財熱潮中,不難發現傳統服裝、零售等公司的身影。“購買理財產品對于無心改善業績的公司來說,也許是種增收的好辦法。”安信證券一位分析師表示。

  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1.8億元的七匹狼,其依靠理財產品所產生的投資收益就有8952萬元。公司方面稱,目前正在調整發展戰略,擬由“純實業”轉化為“實業+投資”的運營方式,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

  “年底效應”升溫

  由于年底效應,上市公司的理財熱潮在此時更為凸顯。

  “每季度末特別是年底,銀行要考核,需要沖規模,這時的資金需求相對較高。”上述資管部人士表示。

  在資金面仍保持寬松的市場普遍預期下,市場人士認為,銀行理財收益仍將繼續下調,這也意味著銀行仍會一定程度控制規模增速。“對公理財很多時候是為了維護與企業的關系,所以還是會面向企業客戶發行理財。”上述人士說,為了維護關系,企業想買更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銀行即使不想賣,最終也會妥協。

  “這么多公司寧愿買理財也不做實業,說明有些上市公司并不看好自己公司或相關市場。”一位不愿署名的分析師稱,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可能也意味著他們認為此中風險低于投資實業或擴大再生產。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對記者表示,企業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需保證投資者的知情權,保障信息披露的完整真實,說明清楚購買理財產品所用資金的來源與用途等。

  上市公司募投資金 切莫空轉

  據不完全統計,那些積極參與理財投資,并依賴理財收益來美化財務指標的上市公司中,約有三成集中在百貨零售、服裝紡織等傳統行業。

  上市公司對于“被動投資”如此熱衷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公司長期偏離主營業務軌道,很可能錯失行業調整過程中轉瞬即逝的機會,耽誤轉型發展的歷史機遇; 將募集資金投入資金空轉,無形中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推波助瀾,干擾和影響貨幣宏觀調控的效果;經濟下行態勢下,回避自身主業的經營壓力與風險,卻容易墜入同樣因宏觀經濟而生的理財違約怪圈之中。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