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新聞自由」的迷思

2015-11-30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流深

  不知道這是不是好事——本應是報道新聞的新聞機構,如今卻不斷成為新聞的主角。

  近日有消息稱,本港知名的英文報紙、已創辦一百多年的《南華早報》正與阿里巴巴商談出售事宜。雖然暫時並未披露更多的細節,雙方也未對交易有所置評,但根據多家傳媒透露的消息稱,由於近些年來《南華早報》的盈利狀況日益下滑,其大股東郭鶴年家族將十分樂意將報紙出售給如日中天的馬雲。另一邊,如果成功收購《南華早報》,對於早已控股或是投資國內外數十家媒體的馬雲和阿里巴巴來說,他們的「傳媒帝國」版圖亦將會更加完整。誰都無法否認,若是僅僅從生意的角度來說,一方可以從早已意興闌珊的傳媒生意中撤出,另一方則可以令正在擴張中的企業獲得關注與影響力,各取所需,稱其為雙贏也並不為過。

  勿過度揣測和擔憂

  但是世上的事從未簡單。絲毫不出意外,馬雲的是次收購行為,再次激起了本港傳媒界關於新聞自由的激辯。很多人擔憂,在之前的數年來已不斷被批評為「自我審查」的《南華早報》,是次若是落入內地富豪的口袋中,那麼其賴以成名的新聞專業和編輯自主將會受到徹底的動搖。尤其是有人聯想到今年5月份,《南華早報》對馬雲的專訪曾經引起了一次不大不小的風波——馬雲在專訪中對一些歷史事件做出了具有傾向性的評價而受到諸多的質疑——是次收購也許只是馬雲處心積慮的「封口」或是「報復」。總而言之,如果有什麼事情最終令這筆交易告吹,那麼最大的阻礙肯定不是生意,而是生意之外的七嘴八舌。

  如此動輒就揮舞起「新聞自由」的大旗,針對資本或是投資人背後動機的揣測,似乎已經成為了本港傳媒的一種定勢思維。可事實上,這些年來本港的傳媒業背後,資本和人員的流動一直存在,各種針對媒體「染紅」、「自我審查」、「投降」的指責也一直不絕於耳。但是從根本上來說,誰也無法否認今日的香港,新聞自由的環境沒有根本上的改變。尤其是近些年來的香港社會,各種亂象層出不窮,乃至於釀成了去年長達數月的非法佔領這一社會矛盾的大爆發——若果是「染紅」有效、「審查」成功,如此「政治不正確」的行為又怎麼能夠發生?顯然,這樣的思路太過高看傳媒的影響,卻又忽視了讀者的自主判斷力。

  當下不缺乏發聲渠道

  當然,有人會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互聯網。是的,正是因為有了互聯網,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正在不斷的下降,而新興的互聯網媒體正在越來越多地佔據讀者吸收諮詢的渠道。更為重要的是,由於互聯網的普及性,成為媒體的門檻也越來越低,每一個人都可以簡單地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成為新聞的制造者和發布者。就像在去年的佔領運動期間,就有一批常駐本港的英文讀者不滿意《南華早報》壟斷本港英文報道的現狀而創立了HongKongFreePress(HKFP),短時間就收獲了很多讀者。而許多號稱不滿本港新聞自由被削弱的從業者,亦紛紛自立門戶,成立了諸多各式各樣的網上媒體,一時風頭無兩,更有從業者豪言,網絡媒體的影響力已經遠超傳統媒體。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傳統媒體「染紅」無用,影響力又日益堪憂,大家為什麼又會擔心《南華早報》被馬雲所收購呢?

  筆者無意否認新聞自由的重要性:信息的自由流動可以幫助人們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和判斷。但新聞自由從來不是沒有代價的——當我們不斷強調傳媒的「社會公器」屬性之時,我們或許忘記了,傳媒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終是一門生意,今日亦是如此。其實,在信息爆炸,尤其是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一個人只要想看,就能得到他想看到的東西,所謂「新聞自由」恐怕只不過是一種「舊日的迷思」。反倒是我們應該擔憂的是,如果我們只希望看到我們自己想看的東西——就像滿眼都是對「新聞自由」侵犯,對「新聞自由」不假思索的迷信——如此,「新聞自由」的又有什麼價值呢?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