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7

巴黎氣候大會,不要變成三個和尚的故事

2015-12-01
来源:海外網
W020140204378029234103.jpg

  恩,在文章開始之前,島叔給大家講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個和尚有水吃,兩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為啥?人少的時候,喝水是利益相關的,所以沒法分擔責任,但人一多起來後,責任分散了。誰都不想承擔更多責任,算計著自己幹多幹少了,所以,就都渴著唄。

  遠在幾千公裏外的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也遇到了這么個尷尬事兒。

  京都

  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科學界就發現了溫室氣體排放過量對世界氣候變暖的影響,所以一直有聲音呼籲整個世界聯合起來共同面對這個生存大問題。但那個時候還是冷戰期間,聯合國層面上的合作掣肘太多。

  直到冷戰結束後的1995年,首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大會才在柏林召開。之後堅持著每年召開一次。全球變暖的預言已經被世界各國媒體廣為傳布,所以,無論是出於道義還是出於利益考慮,氣候協定的締約國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集齊了差不多全世界200來個國家的簽名。

  但這一長串的簽名,並沒有召喚來神龍,反而引來了二十多年無休止的爭論、扯皮。

  在全球氣候大會的二十多年曆史中,能記錄曆史的也就屈指可數這幾次。第一次是1995年的柏林會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擁有第一批締約國,這算歃血為盟了。第二次就是著名的《京都議定書》,1997年在日本東京達成的,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以法規的形式規定了溫室氣體的排放。不過,作為當時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卻在簽字後反悔了。

  2001年3月,美國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借口,宣布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

  美國這兩個理由,開啟了今後近二十年世界氣候問題無休止的扯皮。

  超齡

  老實說,1997年之後,雖然有巴厘島路線圖、德班平台、多哈修正等等所謂的氣候談判進展,但世界讀者最耳熟能詳的還是這五個字“京都議定書”。也就是說,這近20年來,氣候談判框架還是沒能進一步突破。而“京都議定書”在當時簽署的時候,有效期只有15年,2012年到期。

  事實上,《京都議定書》早已超期服役。原本計劃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簽署一個規劃2012-2020年的新議定書,最後因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吵得太厲害,黃了。怎么辦?只好讓《京都議定書》再延長5年有效期。2012年,在卡塔爾多哈,又開始談,還是談不攏,得了,再延長8年。

  老這么拖下去總不是辦法,所以有不耐煩的國家,如加拿大、日本、新西蘭、俄羅斯等國,直接“恕不奉陪”了。

  而這一次巴黎氣候大會,就是要達成2020年之後的新協定,你說難不難?

  扯皮

  近200個國家開會,唧唧歪歪,亂亂哄哄。

  分歧主要有:要不要把190多個締約國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要不要實行“共同責任但有區別原則”?是否雙方承擔共同責任,不再提曆史責任?這是根本的分歧,也是老掉牙的話題。

  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雖然都在同一片霧霾裏咳嗽,但誰幹的?有分歧。發達國家說,我們這碧水藍天的,環境好得很,就是你們發展中國家天天燒煤、能耗高,把世界汙染了。發展中國家說,溫室氣體可以在地球上存在數百年,這百年前,我們也是碧水藍天的,你們才烏七麻糟的。幾百年的汙染積累下來,總不能吃幹抹淨不認賬吧。我現在要脫貧、要發展,把排放額度掐的那么死,還讓不讓人活了?

  所以,吵!

  好在發展中國家“人多力量大”,壓力下,發達國家口頭上承諾“共區原則”,但在一些實際問題上,比如減排目標的分擔、技術和資金支持等(2020年前,落實每年1000億美元的支持發展中國家減排資金),就背離了“共區原則”,磨磨唧唧不肯出錢。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因為各自發展水平不同,也未能達成一致,自己陣營也難以擰成一股繩。

  今年巴黎氣候大會,外界津津樂道的是參會的國家都帶來了自己國家2020-2030年間的減排計劃,但問題又來了,現在169個國家提出的減排計劃,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近發布的《排放差距報告》計算,減排目標加總後大約會減少40~60億噸碳當量的排放,這離“2攝氏度”所對應的2030年減排需求,仍然相距120億噸。

  才是計劃任務的1/3不到,餘下的這120億噸的任務,怎么分攤?難!

  中國

  所以,這次大會前,外界普遍把目光轉向了中國。

  先看一組數據,目前,中國GDP占世界的12%,能源消費量占22%,碳排放量接近全球的30%,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過去十年間,全球能源消費增量超過50%來自中國,全球碳排放增量中有60%來自中國。所以,在整個氣候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中國這個最大體量的碳排放國的立場,就尤為重要。

  在巴黎氣候大會開幕前,有境外輿論呼籲中國成為此次峰會的領導力量,這也是變相要求中國承擔更多責任。在這點上,中國應該保持清醒,站穩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不希成為領導者,但至少可以成為榜樣。

  比如,在二十多年的氣候談判中,大家總是希望能談成一個大的框架性協議,自上而下對所有締約國產生約束,這個機制極其容易陷入推諉扯皮。那換一種思路,老扯皮不行啊,時不我待,先幹起來再說。

  與其吵吵,不如把各自的減排目標定好計劃,都帶到會上來,把主動權交給各個國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定目標、分任務,基於自願,也是承諾。這叫“國家自主貢獻”。中國已經向世界承諾,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減少40-45%,並在2030年達到總排放量的高峰值。

  在中國的帶動下,中美去年利用習奧會達成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家,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就氣候變化達成共識,本身就是對巴黎氣候大會非常積極的信號,雖然不幸被美國參議院否決。而今年,在巴黎氣候大會召開前夕,法國總統奧朗德還特意飛趟北京,就中國的態度探底。中法雙方達成了《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這給法國以巨大的支持。

  在氣候問題上,最大碳排放國中國不再糾結於扯皮推諉,這自然是非常積極的信號。在剛結束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中國也鄭重把綠色發展寫入了“十三五”規劃的五大發展理念中,這不僅是中國感到了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更是在回應民眾關切,夯實執政基礎。

  無論巴黎氣候大會能不能達成新協議,中國也會繼續走綠色發展道路。望望窗外的霧霾如此深重,你就知道這事兒有多急迫。等廟著火了再找水,一切晚矣。(文/獨孤九段)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