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誰在行騙誰來界定

2015-12-07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靈童

  近來商業調查公司克羅爾調查發現,內地的高管比全世界任何地方的高管都擔心欺詐的風險。該項調查更令人驚悚的是,在11種欺詐中,內地在9種類型中都高居榜首。只是,這個騙子只是個影子,道不清說不白。為何調查公司不指出誰是騙人的公司,是不敢、不能、還是不願。

  不敢很好理解,也就是說,他怕得罪了這些騙子公司,更怕引火燒身,陷入無休無止的爭端之中。近來在與會計師事務所的朋友聊天過程中,得知安永、德勤也都推出了一些評選,比如最優秀的公司、最佳品牌等,但是卻沒有一家會計師行會說,哪家公司最不講信用。這樣以來,哪些騙子公司,知道他們的伎倆即便是被內行看穿了,也不會被公之於眾,當然有恃無恐。

  不能,此類公司往往玩的是跨境牌,比如,近來香港證監會在調查的內地公司到香港買殼事件,由於跨兩地,制度不同、國情不同,往往較為繁雜,要想真正拿到有力證據并不容易,而且,其背后還有無形的手在操縱,因此即便是懷疑,也拿不出證據。外界能看到的是股價大幅上漲,但上漲前到底做了什麼,里面有沒有什麼是見不得人的,這是公司核心機密,當然很難弄到手。

  不願,是因為此類調查,往往會牽涉到自己公司的客戶,或者是未來潛在客戶,調查公司當然不願說,因為說了就是在砸自己的飯碗。

  中國商業難題

  這樣一來,不知誰在行騙的報告,其有效信息當然是大打折扣。同時,這份報告所呈現的幾個高發地帶,比如實物資產或股份被盜、信息被竊、面臨腐敗和賄賂風險,均遠遠高於國際平均水平。也不完全如報告所言,是因企業管理文化尚未成熟而導致的,因為很多詐騙是公司個體很難避免的,不少還是政府欺詐。這樣的詐騙對於小公司來說是滅頂之災,對於大的公司也不能不防。

  時常受到質疑的超材料公司——光啟,作為新興產業的代表也不能幸免,它經常被人冠以騙子公司的名頭,難怪其掌門人劉若鵬大聲疾呼,剛剛燃起的星星之火,也會被唾沫星子澆滅。誰來界定騙子公司,又如何對騙子公司公之於眾,并受到重罰,這是中國商業必須破解的難題。否則,克羅爾報告所傳達的只能是中國商業環境較差,但連它自己都不能指認出誰是罪魁禍首。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