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後SDR時代,人民幣為何跌跌不休?

2015-12-15
来源:觀察者網

 近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走貶,引發了市場對貶值的普遍擔憂,12月14日中間價報6.4495,突破了“811匯改”後的低點,離岸人民幣匯率已跌破6.5大關。

  本輪貶值從市場方面看,是一系列短期不利因素發酵的結果,體現了貿易順差減少、外匯占款下降、美聯儲加息預期等因素的影響,但長期趨勢性影響仍然難以成立。

  而從政策角度看,這是人民幣加入SDR後,央行減少匯率幹預的自然結果,符合擴大人民幣匯率雙邊波動幅度的政策導向。換個角度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幅度的加大,也體現了人民幣的“匯率個性”。匯率不與其他貨幣掛鉤,應當是獨立大國貨幣的基本特征。

  貶值有短期誘因,但不值得恐慌

  本輪連續貶值是一些列短期因素作用的結果。在外貿數據方面,2015年11月,中國出口環比增長2.5%;進口環比增長9.5%;貿易順差541.03億美元,比上月下降75.4億美元。引起了市場擔憂。

  外貿順差下降的同時,市場也在擔憂資本外流。11月份我國外匯儲備34382.84億美元,較10月份的35255.07億美元減少了872.23億美元,創2011年以來的第二大降幅,引起了匯市一定程度的恐慌。再加上恰逢美聯儲加息預期濃重,人民幣在數據公布後開始連續貶值。

  外貿順差仍處高位,短期下降是周期性原因

  不過,數據可能誇大了人民幣匯率所面臨的壓力。貿易數據方面,貿易順差雖然有所下降,但仍處高位,在曆史數據中位列第8。

  而周期性因素也誇大了貿易順差的變化。10月份往往是進出口雙降的月份,且進口下降幅度大於出口,因而11月進口環比反彈幅度會大於出口(過去20年中只有3次例外)。

  外匯儲備數字的“障眼法”

  外匯儲備方面,幣種折算因素對數據幹擾較大。中國近年來推進外匯儲備多元化,美元資產的占比下降,歐元等其他貨幣計價的資產增加。因而,美元的升值會使得該部分國際儲備在折算成美元時出現浮虧。

  美元指數11月大漲3.45%,其中相對歐元升值4.23%。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的美元占比在60%左右,剩餘部分以歐元為大頭。因而,美元升值因素會導致1.4%-1.7%的賬面數字變化,大約為500多億美元,解釋了外匯儲備800多億降幅的一半以上。

  另外,在“一帶y一路”方針指引下,中國正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企業的對外投資,也會消耗央行外匯儲備。但這種“資本外流”是我們喜聞樂見的。

  悄悄轉變:由盯住美元轉向盯住一籃子貨幣

  按照市場人士的解讀,貶值在政策方面的考量是:人民幣前期為納入SDR,在美元強勢升值時仍緊盯美元、強撐匯率。貶值是對前期積累壓力的釋放。

  這樣的解讀有一定道理。但貨幣是否納入SDR籃子在台面上的標准是“可自由使用”與國際貿易量,而台面下的因素是各國的談判。幣值相對美元的穩定,似乎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會發現另外一個重要的變化:12月11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首次發布人民幣匯率指數。

  由於人民幣之前一直“軟盯住”美元。人們在談論人民幣匯率時,往往談的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而其他主要貨幣其實都有自己的匯率指數,人們談論美元匯率時,談的往往是美元指數。

  匯率指數有的由貨幣當局發布,如美聯儲、歐央行、英格蘭銀行等都發布本國貨幣的匯率指數;也有的由中介機構發布,如洲際交易所(ICE)發布的美元指數最具影響力。

  人民幣指數的發布意味著:央行已經意識到,在人民幣納入SDR成為全球重要計價貨幣之後,人民幣應當具有“匯率獨立性”,亦步亦趨緊盯美元的話,就失去了幣值的獨立性,在計價中淪為“影子美元”。

  未來,如果人民幣匯率政策以人民幣指數的穩定為目標,就相當於盯住了一籃子貨幣,可以讓人民幣的幣值更加穩定,不會隨美元的漲跌而漲跌。依靠巨額外匯儲備與強大實體經濟支撐,人民幣有望比美元表現出更好的幣值穩定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次貶值與人民幣匯率的發布,可能預示著央行由“盯住美元”向“盯住一籃子貨幣”的悄然轉變。而匯率的突然貶值,其實是向“一籃子貨幣”的價值回歸。

  基於人民幣指數穩定的預測:繼續貶值2-3%至6.55-6.60

  人民幣指數表明人民幣今年略有升值。按照三種不同口徑計算的人民幣指數,相比去年底分別升值2.93%(CFETS自定權重計算)、3.50%(按BIS貨幣籃子權重)、1.56%(按SDR權重),顯示出幣值穩中有升的態勢。讓人民幣適度貶值有利於幣值穩定。如果以人民幣指數等於去年底為目標,人民幣還有2-3%的貶值空間,使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保持在6.55-6.60的水平。

  市場還是政府——人民幣匯率的“太極術”

  人民幣的幣值變動,一直具有“剛柔並濟”的特點,表現為“長時間的政策維穩”與“短時間的市場自由調整”交錯的階梯式形狀。這反映了“政府意志與市場定價相結合”的經濟哲學。

  一方面,將匯率完全交由市場決定,並不利於抵禦全球經濟金融的動蕩。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加深,行政幹預的耗費會越來越大,一直維持人民幣匯率的剛性穩定似乎並不長期可行。

  目前來看,人民幣的市場決定程度不高,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程度,遠低於其他主要貨幣。未來央行的改革方向,是要在堅持穩定人民幣匯率的同時,增強市場定價的作用,避免過度幹預匯率徒耗“內力”。

  在“811匯改”之後,我們確實看到了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的加大。這表明,央行在行政幹預與市場定價的平衡中,已經向後者有了更多的傾斜。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相比其他貨幣仍然較低,未來波動幅度擴大是長期趨勢,我們要正確認識和對待,盲目恐慌和陰謀論式的解讀都是不必要的。 (作者:久華)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