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供给侧改革中国新国策

2015-12-19
来源:香港商報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关键之年。近期高层话语中高频出现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政策语言告诉人们:中国宏观调控思路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供给侧改革」还传递出了一个信号,中国已经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时代转向了以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的时代。

  12月18日,中国经济风向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这次会议将要释放的供给侧改革和减税、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简政放权、「双创」、新兴产业等一系列重要信号正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供给侧改革」,这一中国的新国策华丽亮相。习近平主席最近数度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个重要思想抓住了制约中国经济稳定和整体素质提升的关键,抓住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牛鼻子」。经济抉择的大智慧12月1日的信息显示,2015年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6%,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连续第四个月位於荣枯线之下,并创下了2012年8月以来的新低,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动能和去过剩产能压力巨大。「十二五」我们一直实行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但目前经济还在下行,需求不足已经很难解释我们面临的经济困境。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供给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推进供给侧的调整和改革,有效应对市场需求是目前国情下睿智的经济抉择。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2011年中国人口结构出现拐点,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供需错配,因而需求刺激效果甚微。而在消费领域中,供需错配更为明显。国内消费增速每况愈下,但中国游客却成了世界商界最受欢迎的人。这些都告诉人们,中国经济的顽疾,在於中长期供给出了问题,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才能解决。供给侧改革的蓝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表述中就已经铺开,并在要素领域发挥作用。从那时起政府不再通过「放水」、「刺激」等需求管理手段刺激经济增速,而是采用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改善生产要素供给,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那时已悄然展开。

  一局实施几年的大棋

  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推进的简政放权、「双创」和「互联网+」等一系列动作,实质上都是从供给侧发力的宏观调控举措。面对经济持续下滑,中国没有再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而是简政放权,连续下放行政审批权,探索设立自由贸易区,激发市场内在活力。优化劳动力配置,补充人口红利;优化土地配置,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优化资本配置,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发展行动等一系列顶层规划,更是「供给侧」发力的明证。

  近年来,供给侧最大的改革就是改革行政体制,降低制度成本。简政放权有利於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利於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这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到2014年底,国务院就已累计取消和下放超过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今年11月以来,国务院共召开5次常务会议,其中有4次工作部署涉及供给侧改革,中央政府的决心可见一斑。

  「结构性」值高度重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的「结构性」值得高度重视。因为,中国经济表面看是速度问题,但骨子里却是结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改革现有的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解除供给约束,通过供给干预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改革产业结构,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尽早实现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转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与市场的平衡。

  需求和供给就像硬币的两面,供求是双方面的平衡关系,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也在解决需求的问题,而且这种新的需求更可靠、更实在、更具有可持续性。供给与需求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多扩大需求措施本身也是通过增加供给的措施来实现的,而一些高端供给自身也会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需求侧的经济调控。供给和需求不能割裂,否则,将会走到另一个极端,由新思维变成了运动思维。

  打破现有利益格局

  「供给侧改革」新思维,不仅是经济发展思路的调整,更是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走向的纲领,积极意义显着。

  毋庸讳言,前些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效率与公平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不仅遗留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公信力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侵蚀。特别值得重视和警惕的是,经济领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固化的利益格局。作为习近平「中国梦」重要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同样要面临利益结构的调整。供给侧改革,对解决经济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应该是对症下药。但是能否完成这一改革任务,还有很长的路。

  要走。对於涉及到很多人切身利益的改革和调整,还不到欢呼胜利的时候,还会有激烈的碰撞甚至残酷的对决。

  当前,房地产、医疗、教育民生领域,普遍存在的「供给抑制」,是造成当前买房难、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的根源。只有敢於打破上述行业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垄断和既得利益阻碍,从供给侧着手,增加高效率的供给,才能满足老百姓对各种社会服务的需求,让他们以合理的成本公平享受到应该享有的公民权利。中央已经看到了这一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坦诚提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徵之一。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讲到,「技术进步的动力取决於劳动人民的首创精神,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要做到这一点,打破阻碍供给侧改革的利益格局,已经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

(谭红军)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